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德國《竊聽者》,真是一部好電影。之前我看過西班牙的《浮花》,對電影所表現的女性的細膩感情,印象極深,覺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非《浮花》莫屬,及至看了《竊聽者》,覺得後者才更應該獲獎。果然如此。
一個偉大民族,必須有勇氣反省自己的過去。在這方面,德國作出了最佳榜樣。德國人並不迴避歷史,對二戰有深刻的反省。但當全世界都在肆意醜化希特勒聲中,德國人拍出《希特勒的最後十二夜》,勇敢地還希特勒一個本來面目。
《竊聽者》揭露東德共產黨治下對人民的恐怖的監控制度。若認為這已屬過去的事,在今天的政治局勢與政治氣氛之下,自然可以肆無忌憚地對過去共黨統治予以批判,那就錯了。事實上,東德的民主轉型,與其他東歐共黨國家不一樣。其他國家的民主轉型都發生在一個國家之內,但東德的轉型卻發生在被西德合併統一之後。轉型固然有內在的要求,但主要是外加的轉變。當時西德高爾政府為了確保統一過程順利,不願太過強調對東德政府尤其是各級官員的正義懲處。而對東德各級官員來說,被合併已顯示東德敗亡,他們拒絕再上法庭,接受以人權為本的法律審判。正是這種東西德都默許的不作深究的情勢下,德國才得以順利統一。
一般德國人民,在統一前提下也不願再提過去的事。民調中有56%的德國人不願追究前東德政府的惡行。但過去的陰影既然存在,文化人更是揮之不去,才終於拍出《竊聽者》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