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血案現場的血迹,是警方查案的重要一環,故化驗師到場後,除撿拾案中證物,亦要拍攝血迹相片,梁成恩一案,化驗師甚至要求警方將濺了血的一扇防煙門拆掉,帶返政府化驗所,詳細研究。
前政府化驗師張錦賢昨在庭上講述「血濺形態分析」的理論時,指從血迹大小、形狀及組成的形態,可推測出血迹形成過程,重組血案經過。
槍傷濺血可成亁粉
張錦賢解釋,若有人用棍打鬥,傷者血液受撞擊時,會如波子般向四面八方濺出,撞擊力越大,血珠越細粒,若有牆阻隔,便會留下血濺形態,若血點是圓點,便是水平位置飛去,否則亦可從血的形狀,計算出入射角及撞擊點。
「如果係槍擊就比較複雜,因為高速造成的傷口,從傷口濺出的血如針頭細微,空氣阻力相對變大,血珠好快跌,唔會超過三、四呎,亦會因為揮發,成為亁血粉,即使打中牆身,亦黏不實跌下,風一吹就吹走。」
張錦賢不諱言:「做咁耐呢份工,呢單最複雜,唔可能慢慢睇,所以要求警方將防煙門送去政府化驗所。」他指血濺形態分析的另一局限,是看不出開槍角度。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