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揭幕的「英國與世界:1714-1830」珍品展覽,既是故宮與大英博物館歷史性首次合作,也可能是中英古今國力一次比拼。在故宮官員眼中,展品側面看到英國十八世紀因海上勢力拓張形成的強盛國勢;展覽也有無形意義:兩個世界級博物館合作,正好體現了中國現時在世界上的強大實力。 記者:冼麗婷 白琳
故宮博物院展覽部副主任馬繼革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故宮為配合今次展覽,陳設了十件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收藏的歐洲名貴珍品,包括馬戛爾尼(GeorgeMacartney)第一次代表英國政府出使中國謹見亁隆前,已透過中外商貿流入中國的珍品,先經廣州入口,由中國官員買下再進貢給亁隆,當中包括內置發聲報時系統的銅鍍金象馱水法錶、銅鍍金條紋望遠鏡及一些名貴咖啡杯碟等。
英十八世紀攬藏品
馬繼革介紹大英博物館的展品時指出,當時的中國瓷器在歐洲既貴重又出名,一些英國商人喜歡把歐洲人物風景為主題的歐式版畫拿來中國,再請中國瓷器廠把畫作燒在中國精美的陶瓷上,例如今次展出的景德鎮陶瓷《墨彩鍍金盤》,大英博物館就是因為今次展覽,無意中發現瓷器上的圖畫,與另一板畫藏品一模一樣,引證了上述說法。
英國在十八世紀海上勢力範圍很大,多數收藏品均從海路弄回英國,意大利藏品則由收藏家轉售給大英博物館。當中最具藝術價值的達文西《1482-1499年老人側面頭像素描》、米高安哲羅《有髯男子頭像》及拉斐爾《擁抱大鷹的幼嬰》素描作品,三人均是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人稱意大利「三傑」。
在故宮此等古老建築內妥善展出及保存藝術品,殊非易事。天氣過熱、甚或室外吹來的微風也不利文物保存。故宮博物院根據國際標準,建成佔地700平方米的透明恆溫室,活像玻璃屋。珍品得以妥善保存之餘,入場人士抬頭更可飽覽數百年歷史的清朝天花,這個現代化藝術展廳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嘉許。
以前大英博物館向故宮提出合作的意欲是零,今次能夠出現零的突破,原因是現時中國在世界各個範疇都有影響力,恆溫室也能確保展覽質素。記者問馬繼革今次是英國還是中國主動接洽,他笑了一笑,然後回答:「自從這個現代化藝術展廳於04年建成,大英博物館已經有意思找我們合作。故宮在世界的影響力當然也與國力有關,國家不富強,也不可能搞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