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其中一個焦點是《物權法》草案。這部旨在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醞釀近十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更先後七次討論,竟然還沒通過,在以「效率」見稱的中共立法史上,確實是非常罕見的怪事。
去年初,《物權法》草案準備交付全國人大全體會議表決前夕,北大法律學院教授鞏獻田,突然發表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公開信,指摘草案「為了迎合資本主義民法原則和資本主義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謬誤」,違反憲法「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妄圖開歷史倒車」,並指草案加速國有資產流失,要求加以否決。
私產公產一視同仁
結果,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暫時擱置草案,並派人跟鞏獻田見面,發現所謂「違憲」的指控子虛烏有。國內法律界不少人也認為,鞏的論點似是而非,完全沒有法理基礎。因此,北京當局決定不理會左派人士,決意在今年捲土重來,把《物權法》草案交付全國人大全體會議審議。
《物權法》草案最受爭議的,就是把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一視同仁,讓兩者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日後,私人將可擁有土地、物業等資產,也可買賣、出租、抵押,土地使用到期後將自動續期。
在社會主義中國,理論上沒有私產。但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甚麼社會主義國家,私人擁有的財產更是天文數字,每年私產交易額逾萬億元。但這些私產沒有法律地位,交易也沒有法律保障,很難進行抵押、借貸,令中國資產市場風險很高。
左右兩派關鍵一戰
這其實是中共當局掩耳盜鈴之禍,他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名、行資本主義之實二十多年,卻一直不正視此問題,如今這種模糊狀態已製造了很多混亂和糾紛,制約中國的經濟發展,北京當局不得不確認私產的法律地位了,才制訂《物權法》,令市場經濟得到制度性保護,加快改革步伐。
不過,對自命正統社會主義者的左派人士來說,《物權法》無疑拿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遮羞布」,令中國堂堂正正的「走資」。在此情況下,他們又怎會不跳出來拚命呢?因此,這份《物權法》草案,其實是中國左、右兩派的另一次交鋒;通過了,中國在「走資」的道路上,將越走越遠,要回頭就更難了!
時事評論員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