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了中國對歷史的原諒<br>專題報道:中英未了緣 何鴻毅牽引大英珍藏故宮展出

代表了中國對歷史的原諒
專題報道:中英未了緣 何鴻毅牽引大英珍藏故宮展出

香港第一代富豪何東家族的後人何鴻毅,一手促成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大英博物館首度合作,在故宮舉辦展覽。懷着中外血統的何東當年在英國怡和公司任買辦起家,第三代孫兒何鴻毅說,中英兩間博物館能歷史性走在一起純是「偶合」,他期望展覽是在國內推廣中西藝術文化活動的一個開端。百多件展品中,他特別欣賞一幅描寫古老北京城門《西直門》的水彩畫,那正是一名英國畫家眼中的北京面貌。 記者:冼麗婷 白琳

中英兩個國家級博物館合作舉行「英國與世界BritainMeetsTheWorld:1714-1830」覽展,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本周五開幕,百多件大英博物館的中西文物將於故宮午門展出三個月。
基金主席何鴻毅昨日在北京接受本報訪問時,輕輕把兩館拉在一起的過程說成是巧合,說到自己欣賞的《西直門》,這位74歲國民黨名將何世禮將軍的兒子,展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普通城門是長方形的,西直門很特別,是四方形的,城門於1969年被拆掉了。我喜歡這幅畫,是因為它與中國定都北京有點關連。」他解釋,以往宮廷侍從每晚把水抬入皇宮給皇帝飲用,必須經過這道西直門,所以它又稱為「水門」,而水對一個地方及國家很重要,中國定都北京也與水源有關。這幅水彩畫的作者是一名英國畫家,十八世紀受命英大使館來北京以畫紀錄中國面貌。西直門今天已經消失在北京的高樓之中。
由大英博物館付運百多收藏品至北京,單是保險費已經很高昂,何鴻毅不肯透露他贊助款項的數目。何鴻毅的堂兄何鴻卿是大英博物館理事會成員,曾捐款在館內成立何鴻卿展館,專門展覽中國及亞洲國家的收藏品。
今次展覽是不是大英博物館主動邀請何鴻毅出手幫忙?他不肯正面回應,「我們認識大英博物館裏面一些人,去年知道他們有興趣在故宮辦展覽,我們覺得很適合,結果故宮也很歡迎。」這個第一次合作意義重大,何鴻毅認為可讓更多中國人看看外國文化精髓,「只有很少部份中國人有機會到外國旅遊,而這些人又可能只會去高價舖頭而不去博物館,今次展覽可讓小學生及中學生有機會看看外國藏品是很好的。」
何鴻毅計劃趁明年中國舉辦奧運會,邀請其他國家在國內舉辦文化交流展覽,「不一定只是英國。」對於因展覽而令人聯想以往中國被列強搶掠珍品的歷史,何鴻毅有這樣的看法,「故宮是代表國家的一個博物館,院長屬部長級官員,地位很重要……老實說,故宮能接受英國來展覽,也可以代表他們把以前八國聯軍的一段歷史原諒了,或者說,是忘記、消失了,是另一個開端。」
問他如何穿針引線,他打手勢笑說:「我眼力不好,怎能穿針呢?」但肯定一件事情,「今次展覽的中國珍品,絕對沒有是偷回來的,好多是中國(以往)送去英國的東西,包括亁隆送給英國的珍品,也有些是英國仿製中國手繪瓷器。」他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作的調查指出,合共有167萬件中國珍品流失在47個國家合共200所博物館中。被搶走的中國珍品應否物歸原主?何鴻毅回應:「好,當然是好,講是容易的。」他認為歸還問題複雜而困難,要慢慢由博物館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商討。

何鴻毅小檔案

出生日期:1932年

家庭狀況:祖父何東是任買辦出身的香港第一代富豪
     父親何世禮是國民黨將軍
     已婚;育有兩子,長子猷廣,幼子猷忠
事業及慈善:前《工商日報》社長
      2004年擬與本港四大家族集資5億發展富歷史價值的中區警署建築群,但方案不獲政府採納
      2005年撥8億元成立「何鴻毅家族基金」,培育及推廣文化藝術
      2006年成立「何鴻毅獎學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部份展品昨日已送抵故宮午門,工作人員忙於整理。

身處北京的何鴻毅認為,展覽象徵中國走出遭英國侵略的歷史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