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全國人大會議的代表,近年提出的議案五花八門,有的是政策建議,有的要求修訂法律,有的關注體育或影視明星的前途。內地傳媒則用「橡皮圖章硬起來」來形容代表的作用得到加強。
按照中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會議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但會議一年只舉行一次、行使一次同意權,又未曾否決當局提出的人事任命、法例,因此落下「橡皮圖章」的外號。
地方官向中央討價還價
近年來,代表審議政府及檢察院、法院的工作報告時,發表不同意見的多了起來,但是,如果看清楚他們的真實身份,與其說是「橡皮圖章硬起來」,不如說是地方官員硬起來,越來越敢於向中央討價還價。
十屆全國人大現有2,978名代表,並非經由直選產生,內地31個省分的代表分別由各省人大會議選出來,新出任的省長、省委書記,通常當年或翌年就會被補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以官員身份入選的代表約佔三分一,但不包括262名解放軍代表,還有一批以知識分子、民主黨派人士名義入選代表的官員。以海南省19名代表為例,當中有17名是現任或退休官員,只有一名企業家、一名學者。
近年全國人大代表在審議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時,敢於提出質疑,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官員在質疑中央的政策,是在爭取地方利益。可以說,這是地方勢力膨脹的結果,並不是民意真正得以伸張。中央官員頻頻到各代表團游說,事實上也是在爭取地方官員的支持。
一些代表所謂的批評,多是對經濟或社會問題的泛泛而談。真的有中央領導人或部委官員到代表團聽意見時,地方官員也是要求撥款撥物資,多於當面提出政策質詢。畢竟,在內地要辦成事,靠關係多過靠講道理。
政協質問官員維護清譽
相反,被視為「政治花瓶」的政協,倒真有不少令官員當場難堪的場面。由於政協委員中有不少知名學者、民主黨派人士,他們不必像地方官員那樣在經濟上有求於中央官員,因而更敢於當面鑼、對面鼓,質問到會官員,以維護他們自己的清譽。
可見,人大要改變「橡皮圖章」的形象,關鍵不在於代表提出多少議案,而在於改變代表產生的方法,在於他們代表多少民意。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