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的戲味很淡,圍繞戴妃之死,公眾知之甚詳,沒有陰謀論的內幕,編劇沒有發揮想像力的餘地。
例如,不可以寫王夫跟MI5特務組織秘通電話,問對方「搞定了沒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創作」為謀殺之外,而且執行的其中一個狗仔隊,原來就是○○七,而且在車禍現場,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視着昏迷的戴妃,畫面倒叙三年前,在愛琴海的一艘遊艇的雙人床上,占士邦跟戴安娜做愛纏綿,今天,看見舊情人跟一個埃及佬車禍浴血,這位多情皇家特務靜靜在流淚。
既然不可以這樣寫,編導綁住了手腳,沒有魚翅、鮑魚、海參、星斑,怎樣烹出一席好菜?這就考究工夫。
全片的唯一衝突,就是「王妃暴斃,英女皇應不應該露面,應全國民情,公開哀悼?」一來戴安娜是皇室之敵,二來並無先例可援,三來最重要的一點,是身為皇室元首,不可以隨便流露傷感,因為正如片中一個角色說的:「善於隱藏情感,是英國在世上備受尊敬的原因。」
感情不是壓抑,而是隱藏,更不可以宣洩,這是很深奧的哲學,也是英國人和德國人的條頓民族,跟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異。在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國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須表現國家尊嚴,戴妃車禍,保持沉默就是國家尊嚴。
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壓力,編導為英女皇虛構了獵鹿這場戲,只有在獨處的時候,英女皇才對眼前的野鹿發出由衷的讚嘆:「你多美啊」,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時候。她聽見王夫在遠處狩獵的鎗聲,呼喚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於言表,但野鹿逃得過初一,躲不了十五,還是被另一個獵人宰殺了,還邀請英女皇觀賞鹿屍,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場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講:「我剛見過這隻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動物,想不到被你們殺了。」她只能說一聲「恭喜」,她沒有流淚的權利,也沒有公開表示悲痛的自由,因為「善於隱藏感情,是英國在世上備受尊敬的理由」。
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愛,轟烈死在鄰國狗仔隊的狩獵之下。英女皇一生安逸,卻只是高貴的囚徒。人淡如菊,情濃似酒,如果能同時擁菊花和美酒的情懷,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戲,說盡了人生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