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軟外交港淪為「二奶仔」

中英軟外交港淪為「二奶仔」

大英博物館史無前例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展覽,兩國文化軟性外交正式展開。這個帶着無形政治及經濟效益的文化交流活動,被資深藝術人、文化學者視為英國政府繼法國之後,努力聯結中國、抗衡美國文化影響力的一次國際結盟活動。

靠文化建國際形象

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香港藝術中心前展覽總監何慶基指出,隨着全球中國熱,世界各國都主動與中國交往,「英國已經遲咗,法國仲早過佢。」三年前中法文化年,法國政府已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展開文化活動。何慶基相信英法兩國與中國建立文化關係,都為抗衡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美國權力體系以外建立新的同盟。
「一個國家除咗政治、軍事上嘅影響力,亦要依靠文化建立國際形象,有錢以外亦要有文化,呢個係一種軟性外交活動。同乒乓外交嘅情況係一樣,文化外交係透過兩國人民相交而建立。」不過,何慶基也擔心,此等交流活動反映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樑地位有所動搖,淪為「二奶仔」的次要角色。
香港公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偉國指出,展覽包括喬治三世派遣特使馬加特尼(GeorgeMacartney)來華的一段歷史,是英國第一次向中國敲外交貿易大門,當時適逢亁隆八十大壽,英國饋贈新奇禮物給中國,中國則回贈大量絲綢、瓷器及詔書給「朝貢」的英國外使,成為英國博物館的收藏。不過,亁隆以天朝自居,視英國與當時的朝鮮(韓國)及安南(越南)為蠻族,對英國強烈的商貿交往意欲表現冷淡。
中國古董瓷器收藏家葛師科則認為,中國人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藏品難免心情複雜,總會好奇猜想眼前文物是不是搶來的,「我去大英博物館參觀時,也會有這個想法,但如果還是想『這件是我的,那件是我的』,就會心理不平衡。」但他強調英國政府文物保存完善,反而國內有不少歷史文物因未及清理修復而發霉。既然文物歸還非一時能解決的複雜問題,大家應抱文物是人類共同擁有及保護的心態,去看待這次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