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br>英軍司令戰敗前中環放生

特稿
英軍司令戰敗前中環放生

屬瀕危品種的小葵花鳳頭鸚鵡(Yellow-crestedCockatoo)全長約33厘米,全身白色,冠羽為黃色或橙色,早於日據時代已在本港出現。牠們能在港開枝散葉,原來背後有一個值得尋味的故事。
傳說在1941年日軍進侵香港時,當時的英國駐港三軍司令眼見大勢已去,不想自己飼養的一籠葵花鸚鵡成為「戰俘」,於是在投降前,將心愛的鸚鵡放生。自此這群鸚鵡開始聚居於中環山區一帶樹林。由於葵花鸚鵡在本港沒有天敵,後來不斷繁殖,至今已成為同類鸚鵡中,全世界最大的野生種群。

國際鳥盟不准遣返

觀鳥會長林超英曾經表示,由於這種鸚鵡對香港樹林生態有害,加上近年不斷繁衍,有人建議牠們遣返原生地印尼,但國際鳥盟卻不准,原因是擔心當地生態環境比香港更差,「送佢返去就死路一條」。
事實上,早於八年前,政府總部大門前一棵百年樹王也曾受葵花鸚鵡侵擾。該棵全港最大的紫檀樹更一度達至嚴重破壞程度。當時的市政總署制訂了一套應變計劃,日常澆水的職員,倘發現樹木的葉子突然稀疏,有可能是鸚鵡啄去幼枝,就立刻通知市署園藝組派員到場,乘高空升降台上去驅趕,或在樹枝塗上特製雀仔膠,防止鸚鵡經常三五成群聚集在樹上。政府總部亦對該棵樹王非常重視,發現有問題便立即聯絡當時的市署。現時這棵樹生長情況良好,未見受雀鳥嚴重破壞。本報記者

康文署現時每日都會派員巡視香港公園人工湖一帶,趕走長久停留的葵花鸚鵡。王子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