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老有所養、老有所為」,是否只是烏托邦的一句口號?年過60的老婦帶着蹣跚的步履、彎着腰從早到晚地穿梭於鬧市之中,執拾店舖丟棄的紙皮、報紙或鋁罐,有時更為這些無本生利的「財產」爭執,尊嚴盡喪。這口飯得來不易,但這樣的情景卻每天都在社會上發生。 記者:陸羽平
67歲的陳婆婆(假名),因為擁有一層自住的單位,未符合綜援申請資格。鑑於兒子收入微薄,無能力擔負起養老的責任,陳婆婆惟有靠拾紙皮自力更生。從午後2時直至凌晨2時,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年終無休,有時更累到要在紙皮上睡覺,每月換回的收入也不過千元。辛苦的拾荒生活,她坦言並不好過,但也只能無奈地說:「執(紙皮)到死先算,要生活最緊要有錢。」
有人拾取食物維生
同樣是67歲的施婆婆,就為了清還因醫治丈夫臨終前向親戚朋友借下的數萬元醫藥費,在年多前開始拾紙皮幫助家計。紙皮是財產,她每日均擔心別人偷走她的紙皮;但變賣紙皮收入微薄,有時更只能買1元一個的麵包作晚餐,生活捉襟見肘。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三間社福機構及香港社工學生聯會,於去年8至12月在全港六個地區,訪問96名60歲以上的拾荒者。結果發現,逾33%長者為維持生計而拾荒、近26.7%的拾荒長者每次工作超過8小時。
26萬長者生活貧窮
該機構又深入訪問了其中17名拾荒老婦,發現部份拾荒長者還需要同時照顧其他家人;有一名拾荒長者節衣縮食之餘,更需要拾取食物維生。
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表示,現時有多達26萬名長者生活在貧窮中,本港經濟蓬勃卻未能令這些長者安享晚年。她促請政府改善綜援制度,提高高齡綜援受助人的資產上限、將生果金豁免資產及入息審查限制降至65歲,讓65歲或以上長者享半費公共醫療服務等。她又建議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為沒有強積金的家庭主婦提供經濟支援。
拾荒長者調查部份結果
84.9%年過60的拾荒者為女性
70.3%拾荒年期由1至5年
58.9%拾荒長者與家人同住
55.4%每天拾荒年終無休
48.4%拾荒長者每月收入100至500元
33.3%因維持生計而拾荒
資料來源:香港社會服務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