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杯茶 - 陶傑

不是一杯茶 - 陶傑

財政司司長發表預算案,宣布減稅,說:「我現在建議,減免酒精含量百分之三十以下的酒類稅。」
一項政策,不是「宣布」,也不是「下令」,只是「建議」,真是太文明了。身為財政司司長,您老人家的「建議」誰敢不執行呢?
很明顯,「建議」是外來字,原文是Recommend。外國的法官和政府官,明明有權力和官威,卻不會隨便動用,不輕易說「本官下令」,只會說「建議」。中文師爺動不動就說「奉政府諭」,「諭」就是下旨,但人家沒有諭令你如何,只是「推薦」和「建議」,這就是行政語言的「去中國化」。
香港中產階級的日常語言,早已經「去中國化」得很厲害了。例如:「你的皺紋出賣了你的年齡」,皺紋暴露了年齡,顯彰了年齡,「出賣」了什麼?源自英文的Betrayingyourage,不這樣矯揉地用外來語來表達簡單的意念,就好像沒有教養,是有點浮誇而扮嘢了。
還有「這個手袋不是我的那杯茶」,這是哪一家的屁話?「唔啱我心水」,「不合我的脾胃」,才是中國人說的話,Notmycupoftea,是英國上流社會的表達方式。這件貨我不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好了,如此簡單的意思與哲學宗教無關,不必用什麼英語典故,照一照鏡子,請先看看自己的膚色。
一個以大狀組成的中產階級民主政黨,也有這種說話的毛病:「西九工程是一項大白象」,什麼叫「大白象」?的士司機、茶餐廳伙記、屯門師奶,誰都聽不懂的,因為這是一句英語的典故。
大白象,是印度、緬甸、泰國的特產,十九世紀的南亞王室,喜歡用大白象來當禮物。英國的商人、探險家,傳教士到了緬甸,當地土王,以表友善,以大白象為禮,西方人士收了大白象,發現沒有什麼用,慢慢就嘮叨嘀咕起來,演化為一句英文的成語。
但這不是東方語言。為什麼都要搶着當英語的殖民地?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脊梁,除了本土沒有的東西,例如寬頻、視窗甚至偉哥,可以借用英語之外,其餘領土,煩請任何愛護中國文化的人士堅決捍守。
不然就會付出代價。口口聲聲「大白象」的那個政黨,始終令普羅市民覺得高高在上,他們的口味,比較EarlGrey,畢竟不是龍井普洱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