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崑劇院的《桃花扇》拉開了今屆香港藝術節的序幕。聲勢相當好,加演了一場,我看的是首晚演出,觀眾反應很不錯。
對於我這個觀劇多年,又特別心儀崑曲的戲迷來說,落幕時有英文所說的mixedfeeling,既不失望,要找好話說說也不容易,猶疑之中,跟着大夥鼓掌。
沒有失望,因為從看到宣傳開始,就不敢寄望。不是嗎?中日韓合作、以南都繁會長卷佈景、和戲曲扯不上關係的余光中指導,反而由誰演出,不得而知,這些都和我們戲迷追求的唱、做對不上口。大抵是青春版《牡丹亭》開了路,順水推舟,多出心裁,刻意經營。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看戲時態度倒寬容起來。
要說好話,也有幾句。都是才二十出頭,從藝校畢業不過幾年的小伙子,能夠擔綱演這樣場面的一台戲,說明是用功好學,有相當潛質的藝人;音樂算得上明淨,雖然笛聲往往被其他樂器蓋過,但崑味還能保持,沒有在開頭和結尾給觀眾塞一段肉麻的小曲,也沒有像青春版《牡丹亭》那樣,惟恐觀眾不掌握應有的情緒,運用音樂大事堆砌;舞台設計在刻意求新之中,不失簡約,我不久前才被粵劇《帝女花》的豪裝舞台嚇得目瞪口呆,在《桃花扇》中算是尋回戲曲應有的一點眉目。
至於批評的話,實在不好啓齒。開場前碰到幾位舊相識,慕名而來,初次看崑劇,好奇而又雀躍。十數年前我見識過崑曲潦倒時的景況,如今門庭重見風光,還好妄加斧鉞?於是,台上是初出道,台下是新入場,只好期望來日久遠,長相廝守,共同進步。說到頭,這其實應該算作一齣由眾多元素組合而成的音樂劇,借助崑曲的唱唸和樂章,也借助話劇的舞台和佈景,更借助百老匯的技巧和包裝。至於名字,雖然叫作《桃花扇》,但其實只是故事大綱,原劇的戲味,包括李香君的剛烈,侯朝宗的柔情,以及一眾亂世男女的隨波逐流,都來不及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