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毒淡水魚再大規模混入本港,海關上月底截獲的歷來最大兩批走私淡水魚,抽驗其中10條,當中六條發現致癌禁藥,包括港人常吃的桂花魚、生魚、白鱔等。食物環境衞生署昨與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日後內地輸港魚貨必須「監封」,即運魚船及貨車要加上封條,直至運抵本港口岸才可解封,防止不法商人在運送途中,將走私魚混入合法的魚,蒙混來港。
六個樣本含禁藥
食物安全中心昨日公布抽驗結果,六條魚樣本含禁藥,包括一條魽魚及桂花魚樣本含孔雀石綠(含量分別是百萬分之0.0055及0.083);鰂魚、生魚、白鱔及山斑含硝基呋喃(含量由百萬分之0.0028至0.014),中心正考慮檢控貨主。
食環署長陳育德昨與食物安全專員麥倩屏、衞福局副秘書長卓永興等官員,與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黃偉明會面。陳育德表示,不排除有走私魚混入註冊供港魚場的魚來港,雙方關注走私問題,現時內地已採用衞生導航系統,監察漁船在珠江海面航行情況,若發現漁船運送途中在海面長時間停留,便會派員偵查是否有人將走私魚混入合法來港的魚。
陳育德指,雙方決定進一步加強監管內地漁船運輸情況,仿效現時內地輸港凍鮮豬及活雞的做法,日後運送內地淡水魚的漁船及貨車,必須加上封條,直至魚貨抵港,由食環署人員解開封條及抽取樣本化驗。貨車的做法較易,可將整個車廂圍封再加上封條,但在運魚船較難,雙方需再研究,並確定落實日期。他說,近期兩次發現內地有大規模走私魚來港,相信是因農曆新年前後,本港對淡水魚需求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