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一個粗俗的專用名詞「砸春袋」,形容的是那些以掃興為己任的清道夫,人家指東他們偏偏劃西,為了抬槓,明明是紅的他們死口咬定是綠的,總之左拗右拗永無寧日,說多討厭有多討厭。我雖然絕對不是破壞王,處理脆弱的男性身體部位更加溫柔到有口皆碑,但有時卻不免口痕,以致被寃枉冠上這個不光榮的稱號。
像現在,全港娛樂版為《傷城》食住《無間道風雲》條水入贅荷里活手舞足蹈,我不識時務的老毛病又要發作了,如果法國人聽到,大概不會不即刻頒佈「傷春」的罪名。接二連三獲大腕垂青,表面看當然是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圈內圈外賀聲四起無可厚非;然而拆開來研究,真相並不那麼令人雀躍。既然賞識,為什麼不亁脆買下整部電影發行?要仔唔要乸,莫非嫌影片拍得不夠水準,尚有許多地方以待改善?是否暗示影片故事好拍得不好,順應環保潮流循環再生?識大體的觀察家會忙着解釋,美國佬既不習慣注視陌生外國面孔,也沒有耐性閱讀字幕,買起正貨重拍是他們懂得的唯一致敬途徑,縱使暴發戶手勢惹人反感,但本心完全善良。令人迷惑的是,今時今日科技如此發達,什麼都能夠以電腦搞掂,為何不採取一不做二不休的辦法,將狄卡比奧的頭key在梁朝偉身上,再找個配音員塞goodmorning進講「早晨」的嘴裏,豈不兩全其美?
香港影壇歷來不重視編劇,心血任誰都有權刪改,酬勞之低如果夠膽說出來肯定被人恥笑,不但與拋身的明星沒得比,甚至不及美術指導。忽然以這麼奇異的方式吐氣揚眉,為他人作草稿而一夜致富,實在灰姑娘。對,我應該閉上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