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館子晚飯,點菜後會問問大家?
「誰要粥?誰要飯?」
然後數人頭:幾碗粥幾碗飯,已成習慣。但有時鬧笑話。某日夜宵,座上有人笑:
「我們誰都不要飯!」
一時忘了是來自北京、南京、上海的朋友。他們說「要飯」,就是「叫化子」,即乞丐。所以誰都不要飯。應該問「誰要米飯?」還有,亦不用「粥」,正確是「誰要稀飯?」
廣東人說慣了,腦筋轉不過來,改不了口。還有「手袋」、「雞翼」、「打包」、「熱氣」……這些常用語,一一改作「提包」、「雞翅膀」、「外帶」、「上火」……才對。
不「要飯」,那麼「要菜」這詞兒有嗎?掀幾本《北京方言詞典》,「要菜」意思是:──
(一)擺架子炫耀自己。
(二)搗亂。
(三)誇張。
(四)功夫到家,表演精彩而受稱讚。《老舍曲藝文選》中:「沒詞兒?我這等着鼓掌哪!要采!」──「菜」即是「采」,多要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