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卡通進入中國,影響中國市場,中國出產的卡通──也就是大陸通稱的「動畫」──聲稱「受到衝擊」,中國社科院的報告說:「外國動畫的明星形象和劇情編排風格,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改變中國觀眾的審美口味,並左右他們對動畫的選擇,從而對中國動畫產業形成了強力衝擊。」
這幾句沉悶婆媽的學術文字,經過改寫,意思其實是:「美國和日本的卡通,跟中國市場旋風媾合,中國的卡通業,生下了一大堆野種,不論外貌和性格,不是麥當勞家鄉雞般的鬼裏西氣,就是散發着壽司魚生般的東洋㗎味,中國的動畫,慘遭美日強權改變了DNA。」
報告書列舉了一堆中國卡通產品,像《寶蓮燈》、《梁山伯與祝英台》、《隋唐英雄傳》,指片中的人物造型、故事情節美日痕跡明顯,太過模仿外國卡通,失去了「自我」。
中國卡通美日化,不是很好嗎?首先,卡通這種產業,要在一個常懷赤子之心、尊重兒童權利、幻想力豐富的自由和人權強國才會興旺。世界卡通事業,以美日為主力,英法和歐洲輔之,實現民主之後,韓國也跟了上來。世界上沒有北韓的卡通、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也出產不了半個宮崎駿。
美國卡通是老大,日本第二,成為文明世界卡通產業的歡樂軸心,生逢一個卡通盛世,香港和台灣的小孩,真是幸福。
中國的卡通,本來就很脆弱,亦無所謂「自我」。中國早年曾經用水墨畫、剪紙、木偶來製作卡通,許久以前,中國有《濟公鬥蟋蟀》、《人參娃娃》、《漁童》、《半夜雞叫》一類中國卡通,水墨、剪紙,雖然都是中國的民俗藝術,在電腦面前,成本龐大,技巧笨拙,鏡頭剪割不過來,節奏沉滯。小孩看卡通,最喜歡透不過氣來的動感,中國卡通有過一點點蒼老的「傳統」,卻不幸已遭時代淘汰。荷里活版的《花木蘭》,把中國代父從軍的小女孩抱到美國,領養之下,說英語的花木蘭,變成了少女版的希拉莉。中國人太老餅了,社會沒有創作自由,這也包袱,那也傷害了感情。無法從傳統的石頭中,發掘青春的養份,不如少嚕囌,讓給美日來「演繹」一下,或者給南韓來登記一下文化遺產什麼的,對於中國文化,反而會帶來蛻變的新生。
像《無間道》被指為日本片,香港人聽了笑嘻嘻的,也不是什麼恥辱。一個泯滅了童真、創意無從解放的悲情社會,才是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