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entre30thAnniversary<br>藝術品當垃圾?!

ArtCentre30thAnniversary
藝術品當垃圾?!

今年10月14日就是香港藝術中心的30周年,這下回望不由得魂飛魄散,藝術中心竟差不多就是香港藝術發展在過去30年的中心舞台,記得自己小時候也結黨租用藝術中心頂樓畫室畫人體寫生,給自己上現代藝術的第一課,如今過去所有熟識人物紛紛離場,連近年風頭總幹事茹國烈亦即將跳槽去藝發局當CEO,半間藝術中心轉型藝術學院,但藝術學院被學生消費者投訴「學唔到嘢!」的傳言充塞,最近更被短期油畫課程導師,藝術家蔡義遠指控學校「視藝術品為垃圾!」並憤然辭職!ArtCentre可能是一個你不再認識的地方!?

記者:馮敏兒 
攝影:陳偉強、馮敏兒

藝術中心的黃金年代

始創時的藝術中心百花齊放,香港各大小藝術團體紛紛租用,香港音樂統籌處、香港音樂學院(後來變成演藝學院的音樂系)、城市當代舞蹈團、海豹劇團、中英劇團、浩采製作、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某唱片公司、歌德學院……差不多所有文化人、藝術家都跟香港藝術中心扯上關係。但為甚麼這幾年大家不來藝術中心?冇戲睇?冇展覽?表演藝術方面藝術中心自己主導的節目幾乎冇晒,全是進念、劇場組合……
總幹事茹國烈等不到30周年就跳槽去藝術發展局當行政總裁,臨別秋波他還是落力為藝術中心的「異變」作出申辯,「藝術中心本來就不停在變,77至84年,我們提供空間,例如香港電影文化中心率先來放電影,又有很多外國展覽,還搞過兒童藝術節;80年代中期又有許多回流藝術家,例如林敏怡、曹誠淵等;88至89年藝術中心才算有自己主導的節目製作,電影部有黃愛玲,展覽部有何慶基;90年代初至97年是藝術中心主導節目的高峯。」

●藝術中心裝修期間,工人如神行太保出現窗外,連茹國烈的辦公室亦充滿戲劇性。

●這些電影都曾經把藝術中心拍成另一個世界。

●藝術中心這個辦公室就像一間藝術少林寺。

租金暴跌變身救市

茹國烈認為藝術中心的盛世來自社會上有很強的文化議題:「地產興旺令藝術中心租金收入增加,但97後3年內租金收入急跌過半,由全盛期租金每呎$24跌至$11。藝術中心主要收入是租金,當時就有許多非藝術機構為了我們的海景而租用。不過現在又有點似30年前,租金平了,藝術團體回歸藝術中心,人們又願意花錢在教育。」97年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合辦學位課程,至2000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藝術中心課程部改稱藝術學院,「藝術學院的收入和支出,都超過藝術中心的一半經費。藝術中心的每年營運經費要6千多萬,其中只有約5%贊助。我很欣賞畢業同學的作品,我們是在迎接一個視覺藝術的盛世!」
茹國烈從藝術中心變出香港藝術學院,當然力撐,雖然不能獨立營運要借助「外國勢力」,但茹國烈認為﹕「藝術學院是一間本地學院,得到教育署承認自己頒發的藝術文憑課程,教學大部份由本地藝術家教授,我自己都認為拿一張藝術中心的學位會『有型啲』,不過我們可要找到自己的校舍、建圖書館……藝術中心地方已經不足夠,已在合和中心租了一個1萬5千呎的空間。」

未亁油畫當垃圾

對於學生不滿課程,茹國烈很有信心學院的改善機制,「現代的學生其實更有消費者的心態。」只是在藝術學院教了兩年短期油畫課程的畫家蔡義遠,為了藝術學院擅自丟掉他兩個畫班約十多個同學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教材,而與學院爭辯不果憤然辭職。事緣藝術學院因為要裝修,所以發出清場指引,他的學生只能看壁報板通告,連蔡義遠也只接過收回儲物櫃的通知,他說:「作為一間藝術學院,隨便就丟掉藝術作品,根本唔尊重學生的東西。身為藝術學院職員竟然當咁多藝術品是垃圾?!講明在課堂上剛畫完未亁的畫可以暫時存放,事後行政人員卻反口,話已經說過唔准擺。沒通知是行政失當,但丟作品那一刻,就絕對是一種判斷!學識尊重別人的創作,是首要的原則問題!」

何兆基:「我唔會當垃圾丟。」

在蔡義遠的學生中就只有一位李蕊怡同學發出書面投訴,但得回的答覆卻不大有誠意,「我覺得佢主要是告訴我唔關佢事,不是他的錯,而是我的錯!」雖然藝術學院學術總監何兆基回應說:「我自己也是創作人,當然不會當藝術品是垃圾!」但事情還是發生了,更有藝術學院的同學親眼見到職員把大量藝術品丟掉!「設定期限,到時無人認領的作品就要清理,這是全世界任何藝術學院都會定時做的動作。這是溝通問題,我們接獲投訴就會依據程序跟進。有投訴就會馬上跟進,以真誠的態度處理。近年很多藝術學院的學生活躍於藝術圈,已經是重要的現象,至於對藝術學院的評價,我們每學期都會檢討,這是發展的過程,我覺得合格的老師是足夠的,但教學的能力則各人有異,要慢慢改進。」

對藝術作品可以有多粗暴?!

旅居香港多年的台灣畫家周靜玉,也是蔡義遠的油畫短期課程的學生,去年她把油畫貼在畫室牆上,課程改期她還是糊里糊塗回到畫室,剛巧澳洲老師來教授學位課程的同學,其時有位女職員竟對她說﹕「他們交了很貴的學費,你不可以來旁聽!」還諸多留難,翌日她釘在牆上的作品不見了,蔡義遠為她追回,不過未亁的畫卻捲了起來,油彩都貼在一起。一年了周靜玉才在記者面前「撕開」作品,更可怕是油畫正面還貼了一封藝術學院的信,令她與管理員聯絡!

藝術學院是入門途徑

藝術學院是許多人的夢想,誰不希望它有聲有色,學生對學院和課程不滿是常態,自己都是過來人,但當記者追問傳聞,竟被解釋為《蘋果日報》唔妥藝術學院的行動。或者一紙大學證書,加上每年超過6萬元的昂貴學費,就是理由。其實全世界的藝術學院,只是教學生如何進入藝術體制的中介,學藝術與學院間無必然關係!

●立於藝術中心門外的巨柱繪着漫畫家小克的作品《隔着漫畫說愛你》公共藝術,地上8字形的長櫈還像鋼琴鍵,不知情者一坐肯定彈起。

林淑儀搭建溝通橋樑

節目總監林淑儀Connie在藝術中心經驗了第一齣藝術電影,自91年第一次入職藝術中心後,多次進出,電影部的黃愛玲、蔡甘銓、黃國兆都曾經是她上司。自電影、展覽、表演藝術部解體,整合成一個節目部,藝術中心的主導節目就由她統領,但她上位時正是藝術中心資源極度短缺之時,主要贊助機構英國文化協會、德國文化協會轉投大陸,日本領事則向歐洲、中東展開文化攻勢……「我唔識搵錢我就幫唔到藝術家。」
林淑儀認為藝術是溝通的橋樑,上世紀初蘇俄時代的結構主義就是公共藝術。漫畫、手塚治虫動畫、藝術中心門前的公共藝術展出,讓500小學生從濕地公園取泥燒成陶瓷放回公園是她的美夢,甚至為灣仔的天橋畫花臉也是她的主意﹕「社區藝術,感情很重要。」但藝術中心主導的節目不在藝術中心,也許這就是藝術中心的半壁寫照,只是Connie亦會在9月離去,藝術的陌生化正如藝術中心的人面全非,切切實實地上演了。

●頂樓上的藝術學院畫室。

阿福的藝術中心

其實除了Connie,展覽部的技術主管張有福(阿福)在88年入職,一做就20年,他可謂見證了藝術中心3代的興替,從超昂貴的英國古典油畫,到超精緻細心的德國包裹技術,他都經驗過。當年最長4日完成一個展覽裝置的超高效率,還有14樓全層是餐廳,6樓全層是酒家,回憶紛至沓來,才記起原來還有另一個藝術中心,麻雀雖小但設備完善的麥高利小劇場、壽臣劇院,我們都曾經歷過無數次藝術洗禮,為其爭論不休……

●展覽部的技術主管阿福的藝術中心20年往事並不如煙。

●99年著名環境裝置藝術家Christo荊士國夫婦,以包綑德國國會大廈石破天驚,他來港展出時可是藝術中心的最後高潮。

●德國包綑大師Christo荊士國夫婦帶來了這件小型作品算是小小見面禮。

●19世紀英國油畫展保費昂貴,包裝亦非常出色令阿福大開眼界。

前衞迷宮何弢創

香港藝術中心是著名建築師何弢當年游說香港政府撥地興建,前衞依然的設計可說是他平生最得意傑作,無柱式室內設計、玻璃幕牆、讓天花機電裝置外露、令人迷失方向的迷宮,充滿實驗性,是徹頭徹尾的建築師的夢想樂園,但建築期間資金耗盡,2千萬元欠款由馬會出手才不至於難產。1977年10月14日香港第一個真正似樣的藝術表演場地誕生。藝術中心30周年要變回當初的顏色,現已在外牆搭棚裝修,1,500萬裝修亦是由馬會出資。

●早年何弢在樓梯設計的巨型空調裝置現在還為建築師津津樂道。

●同一條樓梯何弢的黃色裝置已不復見。

閒話ArtCentre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講師RhettD'Costa

藝術學院學術總監何兆基

學生周靜玉

前導師蔡義遠

節目總監林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