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名港學者奪國家科學大獎

首名港學者奪國家科學大獎

【本報訊】百分百香港製造的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昨日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1989年以來首名香港科學家獲得此項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獎項。獲獎之餘他促請港府增加大學資源,才可提升學術水平,「香港出現達諾貝爾水平的科學家,不是不可能的。」
中國國務院昨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主席胡錦濤等領導人都有出席。大會頒發五個類別的獎項,其中懸空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年共發出兩個,其中一個頒給支志明;另有27個單位獲得二等獎,包括本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張明傑。

研究綠色化學有突破發展

今年49歲的支志明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他畢業於已停辦的威靈頓英文中學。他昨日獲獎後說:「科研就等如吃飯。」83年起他在港大任教至今,他強調科研不應與金錢利益或個人名譽掛鈎。
支志明是以「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獲得垂青,該研究在發展創新、高效率和對環境無害的綠色化學反應方面有突破發展,有助現代化學工業、藥物合成和新分子材料的發現。他92年升任講座教授,是當時港大史上最年輕講座教授;95年他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院士。
支志明在港大修讀博士學位時的導師,是現任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由於當時港大的實驗設備不足,潘校長安排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跟隨曾當他導師的化學系教授HarryB.Gray學習。畢業後,潘請他回港大當講師。潘宗光說:「佢唔鍾意結交朋友、吃喝玩樂,只會埋頭苦幹做研究,但佢都有娶老婆。」73年畢業於港大化學系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說,她曾任支志明的導師,「佢一年級時已識好多化學嘅嘢,超越同級學生,似研究生。」國家自然科學獎88年將授獎範圍擴至港澳台;89年至06年香港學者共獲29個獎項,包括13個二等獎。獎項近年只分一等及二等獎,獎金分別為9萬元和6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