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津申領資格被指嚴苛<br>「六個月後 又要睇天做人」

交津申領資格被指嚴苛
「六個月後 又要睇天做人」

【本報訊】去年唐英年承諾推行偏遠地區交通津貼,試驗計劃終於在事隔一年的預算案出籠。有關居民可獲600元「搵工津貼」,求職成功後每月獲發600元交通津貼,最長申領六個月。惟申領人的月薪及資產須分別低於5,600元及44,000元。有學者批評申領資格太嚴苛,質疑港府過份「㩒住荷包」;低收入人士則認為津貼只能解燃眉之急,「六個月後,又要睇天做人。」
預算案撥款3億元推行「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在北區、元朗、屯門及離島區試行一年,預計7萬人受惠,每人只能申請一次。以搵工津貼與跨區工作交通津貼計算,每人最多可申領4,200元。
計劃受惠者又包括勞工處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及展翅計劃的學員,他們每周可申領交通費150元,以課程一般為期一至五星期計算,每人可申領150至750元。
天水圍居民黃先生已失業三年,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妻子在港島餐廳當侍應的6,000多元月薪支撐,「僱主聽到係住天水圍就避之則吉,嫌我哋遠,如果多600蚊津貼,起碼可以增強搵工信心。」同區居民林君偉一家也屬「男主內,女主外」的反常現象,他認為單靠新措施未必有助扭轉此現象,「六個月後,又要睇天做人。街坊想要長遠穩定嘅支持,區內多啲就業機會,先係我哋嘅期望。」

學者倡延長申領期

中文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黃洪建議提高津貼金額及延長申領期,「天水圍跨區兩程巴士都要40蚊,一個月26日已經過千,仲未計轉車。」當局更應放寬申領資格,只按月薪批核,「政府㩒個荷包㩒得太緊要,人哋要搞好多嘢先申請到,反應肯定好冷淡。」

庫房滿瀉,民主黨示威者給唐英年套上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造型,要求他推出措施鼓勵就業。黃賢創攝

天水圍居民林先生(左)和黃先生異口同聲指,每月600元的交通津貼對他們幫助不大。
曾顯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