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眺望:Teaser - 方卓如

國金眺望:Teaser - 方卓如

最近有單新聞被傳媒輕描淡寫,寥寥數筆,帶過了事,卻其實是山雨欲來的先兆:梁錦松當了黑石集團的大中華區主席。
這單新聞,人的名氣蓋過了公司的名氣,所以注意力只不過是梁錦松蟄伏三年後,終於搵到份正職,毋須日日湊女。而傳媒對他在工行擔任非執行董事,每年46萬人工,更有興趣。究竟黑石是Blackstone還是Blackrock,反而沒有跟進。
假如有看鬼佬報紙的都知道,黑石這類私募基金,今年最紅。他們權傾朝野,富可敵國,任何看中的公司獵物,幾乎是手到拿來。全靠資金氾濫,利息低企,兼且退休基金要找尋出路,私募基金每次籌錢,都是斷百億美元計。最新一期《財富》雜誌,就以私募基金為題,列出十大籌錢能力最高的基金管理人。排首名的,正是黑石。
每一陣子都有一些熱門的投資行業出現。八十年代是投資銀行家,九十年代是風險基金。二千年開始時,對沖基金獨領風騷。從上年起,私募基金接力,成為華爾街寵兒。連摩根士丹利中國CEO竺稼都要跳槽私募基金,就知道厲害。
對沖基金與私募基金都會用槓桿投資,簡單點講,是借錢。但對沖基金會上下其手,善用不同投資工具,而私募基金主要做法只得一種──整間公司買起,收歸國有,執得四正後再出售圖利。短則一年,長則十年,通常三年。
有本事將一間公司執正,因為私募基金有退休CEO擔任智囊,甚至從大公司把高層挖角,IBM前主席Gerstner是其中之一例子。當然,並非每次私募基金都有本事幫公司在營運上增值,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漂亮,都足以令轉手時可以賣得高價。
《財富》雜誌過去兩個月,斷斷續續都有講私募基金如何巴閉,除了可能因為題材缺乏外,最近有幾單大生意銀碼越來越誇張都是主因。《金融時報》早幾日才報道,KKR跟TPG(編按:KKR為私募基金KohlbergKravisRoberts,TPG即德州太平洋集團)聯手準備用起碼400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能源公司TXU。類似的新聞越來越多,銀碼又越來越大,對這類私募基金收購新聞一無所知,你必定還是停留在每朝回股票經紀處㩒機填飛仔買股票的階段。
以上所寫的是為大家熱身,主要是抄幾份雜誌而成,篇幅有限,未入正題。真正要寫的,明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