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落成,面臨着錦江,離九眼橋不遠。館長是老友,邀我參觀,說望江樓就在旁邊,可以登樓眺望錦江的波光。不禁想到,溯江而上,要不了多遠,就是百花潭,再往上就是浣花溪,是杜甫草堂了。杜甫當年居停在成都,寫有《卜居》一詩:「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入小舟。」多年後回到成都,有首絕句也是寫錦江風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從浣花溪一路順流而下,看錦江澄波光影,一定要經過這座望江樓,經過博物館門前這段江面。朋友說,二十年前兩岸草木蔥鬱,還能體會蜻蜓水鳥翩飛上下的風光,現在滿目盡是建築工地,以及高達二十來層櫛比鱗次的高樓公寓大廈了。
博物館設有一區介紹四川民俗,娶嫁喪葬的紅白喜事之外,還有相當大的內廳,展覽清末民初的皮影。仔細一瞧,大為驚歎,人物鏤刻的精細不說,面部表情亦栩栩如生。也不知道牛皮是如何染色的,經過了一個世紀,在燈光照射下,還是色澤鮮艷如新。大多數皮影都是戲曲人物,而且展出表演的情節,如《白蛇傳.斷橋》一段,小青手執利劍,恨不得砍殺許仙,雖有白娘子擋在身前,許仙還是嚇得渾身發抖。朋友告訴我,這批收藏是華西大學舊物,民國期間蒐集來的,在西南地區可算是絕無僅有的寶貝了。我說,這麼好的民間藝術珍品,外面從不知道,豈不可惜,借給我們在香港展出,如何?館長答應的倒是爽快,說沒問題,就這麼辦,我打個報告,讓這些成都皮影到香港去亮相。
我隨後找到一本宣統元年(1909)出的《成都通覽》,在「成都之游玩雜技」類,列有幾幅繪圖介紹。一則是「燈影戲」,畫幾個觀眾圍着戲台,台前有布幕,幕後有人操作影戲,說明是:「有聲調絕佳者,不亞於大戲班。省城之影尤齊全省,只萬公館及旦腳紅卿二處之物件齊全。省城凡十六班,夜戲二千五百,包天四吊。」清末還有十六個戲班,算是相當紅火的,夜場二千五百文,包整天要四千文,不算太貴,因為當時飯店上道清蒸鴨子要八百文,辣子雞要四百八。還有一則是「陝燈戲」,畫的是幕後操作的情景,注明唱的是秦腔。此外,有「木肘肘」,說明是:「俗呼棒棒戲也。有名京肘肘者,甚妙。即木偶人也。」是以木桿操縱的傀儡戲,與日本的文樂及歐陸的marionett同一類型,個頭較大,有半個人大小。
在香港展出成都燈影,大概可算空前吧,可惜沒有人會唱成都皮影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