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線金句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黐線金句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Thedefinitionofinsanityisdoingthesamethingoverandoverandexpectingdifferentresults."-BenjaminFranklin
富蘭克林令我最深刻銘感的話不是:「死亡與稅務,人生惟有的肯定」,也不是"Themanwhodoesthingsmakesmanymistakes,buthenevermakesthebiggestmistakeofall-doingnothing"。是上述一句關於精神科狀態的醫學定義,觸目心驚肉跳,永誌不忘。明白了,更發現周圍不少人是有精神病的,廣府話曰:黐線!這雋語不單成為我個人的心靈大字報,常用作三省吾身之警惕,認識我的廣告同事朋友都知,這更是我大大張貼在自己辦公室的金句,像示威示警,是對外對內對上對下對自己的信號。廣告行業、創作,尤其不容許這種精神病。
「黐線的定義是一再重蹈覆轍卻妄想結果會變。」

重複的思維、不變的手法、一模材料一樣包裝,卻希望煮出不同的結果,咁奇?做廣告,就要應付很多精神病患者。很多客戶,尤其是威過的、有光輝歷史的客戶,有它的驕傲和優良傳統,一擁便經年,一朝醒來,驚覺換了人間,發現自己的品牌失去了舊日的競爭力、流失了對目標觀眾煥發的吸引力、市場份額像自己的髮線倒退乏力,便請廣告公司替它重新包裝、搞新定位、想新意思,但同時告訴你A不能動,B要保留,C不可變,D必須有,你客氣地對牛彈琴嘗試爭取多一點空間,他們寸步不讓滴水不進,可以送上一句我最憎的說話:「咁就要睇你功力喇!」血壓登時囗升,hello?這不是功不功力的問題,是黐不黐線的問題!最慘是你要陪佢癲。綁你雙手雙腳蒙眼鎖在密室叫你飛,高攀唔起,招呼唔到喎。
也有時是廣告公司重複自己。人有惰性,也自戀昨日的光榮。一招,成名絕技,想用到老。品牌唔補好易老,招式不改很易糟。記得當年,我們公司一直服務着維他奶,創作過不少經典廣告如「背影」,多年來維他奶乖仔乖女的wholesome陣地大家不願不敢不想改,但時代變了,appealto年青人的價值觀也要現代化,維他奶的「媽媽奶」乖形象out了,我們管理層最終堅持繼續走類似舊路,反對無效,結果pitch輸了,沒包袱的新公司來一招以騎呢包裝品牌核心的有益價值,教大家「搭訕」「搭棚」「搭枱」等中文詞句之運用,一反維他奶正經八百老套味,贏得漂亮。
原來,有時黐線還來自想用同一手法取得同一結果,忘記了時代不同,同一招,殺不了。如今這麼多Fusion、Crossover,就是求新謀變。
黐線金句令我想起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知識份子的悲哀,他們過慣了傳統紳士式生活,一個工業革命巨浪淹來,生活模式、節奏、氛圍、建制大變,原以為亂過之後還是自己剛愎捍衞的標準可復辟,又或者有新一套標準可循,豈料十年又十年,變是紛至沓來連鎖不斷,新準則未及樹立又推陳出新,活在舊價值的知識份子,祇能做時代劇變的旁觀者瞠乎其後,再不能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
時代並不殘忍,是我們自己忘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