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片 - 彭浩翔

商業片 - 彭浩翔

關於甚麼是商業片這個題目,經常在華人電影圈引起爭拗。為甚麼是華人電影圈?因為對外國市場來說,要是你在記者招待會上,問投資者和導演:「這部電影作為藝術片,你會不會擔心它不夠商業?」這樣沒水準的問題,只會惹來同行訕笑,以及投資者譴責。對外國人來說,電影沒有分商業片或藝術片,只有分好看和不好看。好看的電影,有些賣錢,有些不賣錢;不好看的電影,也有些能賣錢,有些不賣錢。但好看的電影,賣錢比例較大;不好看的電影,賣錢比例較小。
只是在華人市場,大家倒常有着這樣的分野。某些人很喜歡以「我們是拍商業片」這個作為藉口,去拍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劇本淺薄,製作粗糙,主題蒼白,是否代表商業片的特質?當然不是,這是低手跌落地抓堆沙的說法。我們要談商業,就要抓一個最大公因數,打進計劃中的最大市場。當然你可以把市場設定為全地球人類,以至銀河系以外一切有經濟活動會買票的生物,但這樣太不切實際。於是我們要假設自己的特定市場,是年青人市場,是知識分子市場,還是草根基層市場。
當然最穩妥的方法,是把市場盡量分散,不要集中在一個地區。那就是說你不要拍只有鯉魚門內的人,才能明白的電影。但那是否代表要放棄拍好電影,或只討好外國觀眾?不是。舉例說,電視劇集《逃》,並沒有故意拍給美國以外的觀眾去看,可是卻在全球大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