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讀過一篇文章,說某傳媒老闆,賺取投資製衣廠的第一桶金,來自買賣股票。而令他可以在股票市場獲利的,全靠一本書。這部書,當年傳媒老闆據說還將影印本公諸同好,讓好友參閱。得知世上有這本絕世佳作,幾番折騰之下,才知道是甚麼書名。當年年少的我,走遍全港,尋找隱世奇書。
這部書,是BartonBiggs提及的《ReminiscencesofaStockOperator》。
現在報紙時興的財經專欄,用小說形式寫盡財經現況,其實八十多年前美國已經行先幾百步。這部回憶錄是1922年EdwinLef囗vre在《SaturdayEveningPost》連載的財經小說,之後才結集成書。所以,現在財經專欄結集成書騙財的風氣,是受美國佬荼毒,罪不在作者。
Lef囗vre用化名寫JesseLivermore的炒家回憶錄,現代人閱讀其實是相當惡啃,因為當時百廢待興,炒賣股票的方法跟現在截然不同。三十年代的股票買賣,恍如現今幫襯艇仔買賣外滙孖展,是一場對賭遊戲。客仔賺錢等同艇仔蝕錢,賺錢過多會被場主趕走。這類bucketshop,就是Livermore練功之地。
而Livermore強項閱讀紙帶,基本上等同現今的圖表閱讀,是技術分析的雛形。靠看價格走勢落盤,賺取上落差價,用盡孖展槓桿,是現代炒家鼻祖。雖然這本書描述的投資環境十分過時,例如沒有SEC,內幕交易習以為常,但某些買賣技巧以及投資情緒控制,還是歷久常新,放諸四海皆準。
整本書最有用的精粹,是分批下注買賣股票。先行小注買入,價格上升後,證明眼光準確,再逐步加碼。決定買入時,股價絕不嫌高,持倉不會一步到位,而除非第一筆交易有所斬獲,否則不要做第二單交易。相反,要沽貨時絕不會嫌價低。整本書299頁(英文版),精華就是這幾句。
看書學習投資技巧,成為近年港人風氣,令財經書長賣長有。財經書所教的五花八門,有教你長揸不放,有教你從日常生活選股,各式各樣。但假若正如好友所說,投資其實是個人性格的延伸,大概應該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編按:ConstantinStanislavsky,俄國戲劇大師)所講,方法演技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