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了,由這一天開始到主要戰事結束再到叛軍攻擊,美英聯軍進駐伊拉克至今尚差一個月就四年。就在這一天,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Blair)終於宣布由今年4月或5月撤軍,要在今夏季末前將現有的7,100駐軍人數減至5,000以下。雖然貝理雅沒有宣布全面撤軍,但英國傳媒事先張揚,如果伊拉克部隊能夠維持治安,英軍今年底會再撤走3,000人,到明年底全面撤軍,給英軍在伊拉克得少失多、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的任務畫上句號。
貝理雅昨天(周三)在英國國會眾員宣布:「英軍駐伊人數已由戰時的40,000減至兩年前的9,000,而今次實質撤軍人數又會由目前的7,100減至大約5,500。」他說,如果伊拉克部隊能負起英軍駐守的伊南石油城市巴士拉(Basra)的保安任務,駐伊英軍可在今年底前減至5,000人以下。
未來數周先撤1,500人
他又說,「若有需要」,英軍仍會留守伊拉克。雖然他沒有宣布全面撤軍,但他同時措詞可圈可點說,餘下的英軍至少會留駐至明年,負責伊拉克和伊朗邊境的保安,保護通往在伊拉克中部的美國和聯軍物資供應路線,以及協助將控制權移交伊拉克部隊,他們將主要留駐在巴士拉空軍基地和扮演支援角色。
英軍留駐至2008年,跟英國傳媒引述消息所公布的撤軍時間表脗合。據英國廣播公司和《太陽報》的消息,英軍會在未來幾周內撤走1,500人,之後再撤走3,000人,到明年底全部撤軍。
上月貝理雅仍堅持英軍有需要留駐伊拉克,但時不我予,就連自己的政治前途都賠上後,在伊戰期間白髮越來越蒼蒼、眼袋越來越大的他,終於撐不下去,宣布撤軍。
從被國防部專家凱利爆出誇大伊拉克核武危機、英軍虐囚,到伊拉克叛亂不息以致陣亡英軍人數越來越多(至今多達132人),貝理雅承受巨大政治壓力,去年財相白高敦更挾着伊拉克問題已連累工黨在地方選舉連連敗北向他逼宮,迫使他宣布今年將交出政權下台。
即使在伊戰中推翻了獨裁者侯賽因,但是非醜聞加上伊拉克爛攤子難以收拾,貝理雅早在去年承認沒有打贏伊拉克戰爭,為撤軍伊拉克埋下伏線。他去年訪美,英傳媒更盛傳他游說美國總統喬治布殊(GeorgeW.Bush)讓英國撤軍。
在今次宣布撤軍時間表前,貝理雅同樣曾跟喬治布殊討論,兩人前天舉行視像會議,他將決定告訴這個特別盟友。這個消息對喬治布殊來說應該不突然,但他才於上月宣布要增兵2.1萬到巴格達平定亂局,如今盟友卻捨他而去,即使白宮聲稱英國撤軍是「功成身退的標誌」,澳洲也聲稱英軍不是「逃兵」,英軍今次不是光榮撤軍已是欲蓋彌彰。
獨留美國在伊拉克掙扎
丟下伊拉克爛攤子不理撤走的,其實還有其他國家。意大利和斯洛伐克已早早走人,丹麥在英國之後也宣布撤走900兵員,南韓也準備撤走。雖然還有澳洲、日本、格魯吉亞、羅馬尼亞少數兵員,但英軍原是在伊拉克的第二大駐軍,他們撤出後,將獨留美國在伊拉克的泥淖中掙扎。
最大盟友都撤軍了,下一個問題是美國堅持得下去嗎?但美國副總統切尼(DickCheney)昨天訪問完日皇明仁後,在橫須賀美軍基地力撐反恐戰:「美國會繼續在反恐戰中採取攻勢。我們要完成任務後,才光榮回國!」他是在指桑罵槐嗎?此外,英傳媒前天報道喬治布殊政府只要證實伊朗在幕後殺害美軍就會開戰,沒有英國支持,這場仗很難打。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英國《太陽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