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軍了,撤軍了,但英國這一次絕不是光榮撤軍。英國二戰後打過三場重大戰役。1956年出兵埃及爭奪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失敗,一流強國地位不保。1982年收復福克蘭群島,雄風稍振。今時今日,英國從伊拉克戰場匆匆撤軍,既未重建伊拉克,又背負美國「搖尾狗」惡名,兩頭不見岸,英國有苦自己知。
英國當然想光榮撤軍,但現在只有不光榮撤退。《衞報》分析家格洛弗(Julian Glover)一語道破:「西敏寺所有人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如何從這場災難中抽身而出?在最小恥辱下結束戰爭,這是他們最大願望。」
災難包括伊拉克無日無之的血浪,叛軍防不勝防的汽車彈人肉彈襲擊,伊朗趁亂支援武裝分子攪局,兩伊亂局更令中東不穩程度比戰前更甚,英傳媒前天報道喬治布殊政府只要證實伊朗在幕後殺害美軍就會開戰。
局勢朝着失控方向走,伊拉克瀕內戰,伊朗戰爭瀕爆發,英國重建伊拉克和將之建立成為中東邁向民主的橋頭堡理想落空,連尊嚴也因跟美國的「特別關係」變成「特別附庸關係」而蕩然無存。
得不到實質石油利益
「特別附庸關係」的恥辱,更見諸於英國沒有得到實質石油利益上。英軍派駐的巴士拉是一大油城,但伊拉克重建油管的合約大都是美國公司囊中物。英國公司氣得呱呱吵,怨首相貝理雅不敢出頭跟美國爭。
伊拉克石油供應仍然不及戰前最高水平,一位政府官員點出問題所在:「我們不知道出口了多少石油,亦不知道售出油價多少,亦不知道從石油賺來的外滙去了哪裏?」如此亂局,英軍無能為力,唯一功勞,可能是叨了美軍之光,推翻了大獨裁者侯賽因。
怪不得,貝理雅在去年12月聖誕節突訪巴士拉,他用箱頭筆在一輛坦克寫上「好運氣」送贈英軍,圍着他的英軍不過半數人拍手。英軍明顯沒有光榮的驕傲。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