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日大年初二,一條「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屍體被發現在屯門蝴蝶灣泳灘漂浮。海洋公園專家及漁護署人員到場檢查及解剖屍體,並抽取樣本進行化驗,以調查該條中華白海豚是否因為環境污染導致死亡。
發現豚屍的位置,是蝴蝶灣泳灘對開的大嶼山北水域,是中華白海豚慣常出沒地方。昨晨10時許,有泳客發現該條豚屍在離岸30多米海面浮沉,通知泳灘人員,警方出動舢舨將豚屍推向岸邊,並將豚屍拉上泳灘。
該豚屍已開始腐爛及發臭,警方知會漁護署及專家到場處理。下午2時,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及兩名漁護署人員抵達泳灘,他們戴上口罩及穿着保護衣服,詳細檢查海豚屍體,並由吳守堅操刀,解剖歷時約45分鐘。
專家即場進行解剖
吳表示,該條中華白海豚為雄性,長2.3米,重114至136公斤,年齡6至8歲,接近成年,估計死去逾24小時,海豚肚裏的酵素發酵,有氣體留在肚裏。他們割下海豚的皮膚、皮下脂肪、肝臟及牙齒樣本,撿走進行化驗及詳細分析,屍體將由食環署人員撿走火化。
吳守堅稱,經檢查該條中華白海豚並無明顯致命傷勢,雖然牠的下顎有傷痕但不足以致命,排除由船隻車葉擊傷造成死亡;同時,解剖亦發現牠胃內有食物,即死前還能進食,又排除其病死的可能,所以,現時調查的重點是否因為環境污染,令到該條中華白海豚死亡。
他說,如果海水受污染,海豚在污染環境中生活,牠的肝臟將積聚重金屬物質,化驗其肝臟組織將找出答案。根據數字顯示,由去年4月至今,本港有15至16宗豚屍發現個案(包括中華白海豚及江豚),前年4月至去年3月,有關個案共40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