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幻想會變富婆的女青年Cathy,腦裏常有聲音告訴她快將嫁入豪門,將擁數億元身家,她漸將妄想當是現實,開始像闊太般揮霍並欠下巨債。富貴露宿者王伯的癡呆症不斷惡化,無法運用60萬元銀行存款就醫。這些「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幸得監護委員會委任社工任其監護人,為他們作運用財產、接受治療等決定。 記者:雷子樂
政府99年成立的獨立機構監護委員會每年約處理逾250宗新申請。年輕的Cathy本來有一份好工作,患精神分裂症後常妄想將嫁給醫生,婚後會有數億元家財。她分不清幻想與現實,10年前開始「先使未來錢」,最後欠下16萬元卡數及貸款。監護委員會經聆訊後委任社署作Cathy的監護人,她接受精神科治療,並在監護人安排下參加使用金錢的訓練課程,令她養成儲蓄習慣。
癡呆翁存款60萬元
纖體瘦身成風,令大學生Shirely險死還生。她約在7年前患厭食症,體重由50公斤急降至32公斤。當時她虛弱得全身肌肉劇痛,蹲下後無力再站起,但仍堅持自己沒患精神病,拒絕任何治療。她在01年接受監護,在監護人及醫生游說後,終願意接受治療,體重漸回復正常。
沒有監護人協助,富貴露宿者王伯就如失匙夾萬。67歲的王伯孤苦無依,近年開始忘記以往的住址、忘記自己露宿的原因,如廁、洗澡都需人幫助。醫生其後證實王伯患上老人癡呆症,經監護委員會調查後,發現王伯原來有60萬元銀行存款。委員會其後委託社署任王伯的監護人,安排他入住私營安老院,令他的病情漸穩定下來。
及時阻止歹徒行騙
每當社工在院舍發現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最大的挑戰是要與時間競賽,趕及在病人被「忽然現身」的「遠親」或義工騙去財產前,及時為他們申請監護令。剛獲監護委員會頒發優秀社工獎的社會福利署社工主任石陳麗樺和助理社工主任黃以利強調,每個決定都以病人利益為依歸。
石陳麗樺表示,若騙徒存心行騙,一定會留下蛛絲馬迹,「例如病人個戶口點解會郁得咁密?賣樓係咪合乎市價?」
黃以利憶述,曾接觸過一對年老夫婦,妻子患有精神病,丈夫也因腎衰竭入院,精神昏亂。這時候,一名自稱是兩老親戚的內地人突然出現,安排律師將老伯的物業轉名,「我哋即刻安排醫生證明伯伯嘅精神狀態,佢哋都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