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br>太歲一詞源自商朝

話你知
太歲一詞源自商朝

太歲一詞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出現,相傳紂王妃子姜氏懷孕時被拋棄,其兒長大成人後為母報仇,助周文王伐紂,被姜太公封為「治德太歲」。至東漢出現「廿八宿太歲」,其後道家陸續晉封有德之士為太歲,達60位之多,由於太歲多是武將出身,故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
至於攝太歲,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患了一場急病,吃藥不靈,遂寄託神靈,向她的本命太歲「丁卯年耿章大將軍」祈福不藥而癒。章宗為報答神恩,遂下令建廟供奉六十位太歲,而攝太歲這個習俗,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
玄學家方海閱表示,今年的當年太歲是封濟大將軍,是明代湖廣岳州知府,當年封濟以德教化盜賊,並在災荒之年廣開義倉賑濟百姓,後被封為丁亥年太歲。
豬年有四個生肖犯太歲:豬犯刑、蛇犯沖、虎犯破、猴犯害,犯太歲者流年不利,為求心安理得,會在新年到供奉太歲的廟宇參拜,至歲晚酬謝神恩;部份人選擇將利是攝於太歲腳下,在拜祭後拿回家,所以拜太歲又稱為攝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