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沛敏報道】如果日劇《海猿》描寫日本海上保安廳潛水員的愛和勇氣感動你,真人版香港《海猿》的故事就更加感同身受。消防處潛水組是本港唯一負責水底拯救的隊伍,在莫測的海底世界和惡臭的糞池坑渠出生入死。九十年代新機場興建,他們出動拯救工程事故的傷者;千禧年之後香港衰到貼地,把燒炭自殺的人送到加壓室搶救又成為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經歷,見證了回歸十年。
搶救建新機場傷者
這天,我們登上卓越號滅火輪採訪潛水組的日常工作。有加入潛水組超過20年的隊員一邊穿上潛水裝備,一邊跟記者談起維港通常只有幾米的水底能見度,笑說:「香港潛水環境唔理想,邊有《海猿》拍出來咁清。」助理消防區長張志光卻補充說:「套劇嘅水底清晰度唔真實,但危險度就同現實一樣。」
潛水組消防區長關錦榮解釋,120人的潛水組除負責水底拯救任務,遇上三級以上火災要協助救火,還要操作處理減壓病和提供高壓氧治療的加壓室。他說,興建新機場時,潛水組不少任務與工程事故有關;到2003年前後,經濟不景時加壓室又經常用來搶救燒炭自殺的人,「個個月都有,𠵱家已經少咗。」
關錦榮承認,潛水組在消防處內部招募蛙人向來困難,投考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考試和訓練後,還須每年接受體格測試,心肺功能或聽力一旦不及格,就不能下水。水底拯救工作是千鈞一髮,但偏偏人在水底最脆弱,下潛時若有失誤或儀器失靈,隨時沒命。張志光說:「有啲同事做做吓唔做,就係因為太太反對。」
隊員合作老友相稱
潛水組曾有人員在執行任務時被纜索纏着,幸好及時用刀把纜索割斷,才救回一命。潛水術語稱呼一同下水的夥伴做「buddy(老友)」,張志光說:「係真嘅buddy。20個同事跟我出去做嘢,要20個一齊返嚟。因為背負住嘅唔止佢哋20個人,仲有佢哋嘅家庭,每個人都係人哋嘅好爸爸、好老公。」
潛水組至今還沒有女隊員,但女消防隊長李曄這天剛好在卓越號當值。03年駐守黃大仙時她曾遇過同時間五個地方有人嚷着要跳樓的荒誕,又見過獨居婆婆的房子被燒光的悲苦。看盡悲慘世界,她說:「做呢行嘅其實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