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頭我最喜歡的日子,當然是俗稱赤口的年初三。既然通勝預了這一天狠男惡女傾巢而出抬槓唱反調包拗頸,那麼我們就不要辜負命運的好意,好好的吵一鑊勁的吧。
箭靶是藝術節《1699.桃花扇》的宣傳。一齣好好的戲,為什麼要以這麼假大空的手法賣廣告?目標觀眾真的幼稚無知到智障地步,非得又哄又騙才肯進場?「三百件華麗蘇繡,大如明代傢具,小如手中摺扇,件件國寶」,就像戲院是間包羅萬有的文物拍賣所,專針對戀物狂的癖好下藥─我就不信巴黎歌劇院推出《茶花女》,敢別出心裁請大家撥冗到場欣賞十九世紀交際花的行頭。大言不慚掛上國寶名銜,當然表示大道具小道具全是真跡,並非手工藝人特為舞台打造的仿製品。可是係威係勢開了個頭,接下來怎麼忽然謙卑,既沒有寫明是向哪家頂級博物館商借的,也忘記列出展覽的究竟是唐伯虎的手筆,還是董其昌的墨寶?佈景倒說明是「國寶級畫卷」《南都繁會圖》,這可不需要專家鑑定,連我這種進到美術館頭岳岳的外行也知道不可能不是複製品。以檯檯凳凳作為推銷重點已經教人失笑,病急亂投醫賣的原來還要是假藥,開什麼玩笑嘛?
最令人不舒服的還在後頭:電影有跨國巨製,崑劇就來個「中日韓台宏偉巨構」效顰。韓國的學術顧問和日本的音樂推廣有何貢獻不得而知,製作完成後才應邀加盟的台灣代表倒出人意表誠實,闡明自己的作用是「在文學上為之從旁鼓吹」,換句話說,借出名字協助推廣。為了多賣兩張票,值得助長這種追捧名牌、將「巨構」等同佳作的虛榮消費心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