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發財」大概是這幾天來大家聽的最多的說話。要發財,除了靠個人努力、技能、知識、眼光外,運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政府當然不可能有任何政策可以讓所有人、所有市民發大財,但只要它摒棄守財奴的心態,只要它願意在即將公布的預算案減稅,它至少可以讓市民發一點小財,至少可以讓市民的口袋鬆動一點。
政府在上個財政年度究竟錄得多少盈餘要待二月二十八日預算案公布時才能確定,然而幾乎所有會計師行或研究機構都預計政府上年度的財政盈餘將比原來的估計高出一大截,有些會計師行更預計政府的財政盈餘高達四百億元。數百億元的盈餘意味政府從市民身上、從納稅人身上多取了大量金錢,它當然有責任、有必要把這些多取了的稅款退還予市民,讓市民在新的一年發一點小財了。
另一方面,減稅對刺激經濟也是有積極作用的。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市民的消費信心薄弱,由於市民對經濟前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本地消費市道一直奄奄一息,連帶令整體經濟也處於「有增長,無繁榮」的困局。直到最近一年隨着市民的信心好轉,本地消費市道重拾升軌,經濟才真正全面復蘇。假若特區政府能在新一份預算案提出全面減稅的措施,將意味市民口袋裏有更多錢可以消費。在消費信心加強,口袋餘錢增多的雙重刺激下,本地消費市道肯定比過去一年更暢旺,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會進一步加強。這不是將造就一個大家發財的多贏局面嗎?
除了該透過減稅讓納稅人發財外,特區政府也有需要在財政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增撥資源改善公共服務的質素,特別是醫療服務方面。自從金融風暴及政府財政出現危機後,公共醫療服務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並要透過縮減服務及延長病人輪候時間以縮減開支,有不少非急症病人的輪候時間長達兩年甚至以上,這樣長的輪候時間不僅不理想,對市民的健康及日常生活更有不良的影響。現在既然財政危機已成過去,政府有較多的資源可以動用,這實在該優先增撥資源改善醫療服務,讓病人的輪候時間可以縮短,讓病人及他們的家人能分享一點財氣與福氣。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