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桃花扇》共四十四齣,有些人以為只得四十齣,恐怕是囫圇吞棗引起的誤會,翻翻目錄見到最末一場寫着「四十」,就當那是可靠的統計數字。其實在第一齣之前,有稱為「試一齣」的《先聲》,第四十齣之後,又有題作「續四十齣」的《餘韻》,在戲的正中央,上本卷二和下本卷三之間,插入了「閏二十齣」《閑話》和「加二十一齣」《孤吟》。這當然不是作者手痕,隨便拿起筆增增刪刪,而是心思縝密的佈局,以獨特而均勻的結構,整整齊齊將戲平分成有頭有尾的兩部份。
這四齣閒戲既不見男女主角出場,一眾或忠或奸的大配角也沒有現身,純粹由幾個接近中立的小配角擔任介紹和眉批,製造一種疏離效果──喜歡撮合傳統戲劇和布萊許脫理論的,最興奮找到這種金不換的鐵證。即將由江蘇省崑劇院在文化中心演出的《1699.桃花扇》,便聰明地運用了原著戲中戲的結構特色,由老贊禮肩負節目主持人的職責,替觀眾穿針引線。可惜容納不下三個老者深山聚首話當年的《餘韻》,那真是意境高超的一幕──當年在妓院教曲的蘇崑生挑着柴擔,「樵夫剩得命如絲,滿肚南朝野史」,遇到撐船的說書人柳敬亭和提弦攜壺的前「金牌司儀」,「歌舞叢中征戰裏,漁翁都是過來人」,一人一句漂亮地為亂世姻緣下註腳。
「試一齣」使我想起近年出版界的習慣,雜誌正式面世前先來試刊號,探探市場的溫度。「閏二十齣」更妙,那「閏」字當然來自農業社會的曆書,虧他活學活用。這些都比一天到晚宣揚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孫有趣得多,而且不帶殘留的封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