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梁文道講書,題目係「中大變英大」,標題果然夠吸引,梁文道有資格為《蘋果日報》頭版起大題。
中大創校於一九六三年,最老間書院(新亞)成立於一九四九年,教書從來係中英文夾雜,初期以國語(政治正確嘅人話係普通話)為主,英文為輔,嗰陣時中大三間書院嘅教師以內地逃港學人為主,後來加上一大批台灣留洋博士,課堂上講廣東話嘅教師係少數派。到咗八九十年代,香港留英美學生大批回歸,入大學教書,於是廣東話盛行,學生亦都冇老一批學生咁肯接受普通話教書,但係英語、普通話,粵語仍然並行不衰。
中大雙語政策委員會嘅建議,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教育學院嘅曾榮光教授對《南華早報》講(二月十一日)話只係將咁多年來嘅教學語言、習慣變成白紙黑字啫,但在新亞書院低佢兩班嘅社會系同學周錫輝就搞出一個中大校友關注組,極力反對,將部份校友嘅反對意見結集成書,叫做《令大學頭痛的中文》。
過去中大通識教育甚為成功,中文系同時可以出產行為完全唔同嘅王晶與馬力,教育界有張文光(經濟系)與楊耀忠呢兩對思想完全不同嘅人物,工管系與生物系出咗兩個報紙總編輯(張健波與陳早標),生物系出機管局總裁(許漢中),地理系出易拉罐王(羅富昌),間接證明中大教育能出通才,思想自由,彼此間思想意見可以好唔同。睇吓嘞,其他本港六間大學邊度試過有咁多校友寫文章,出書嚟鬧自己間母校㗎,由教學語言,國際化,建立新書院,委任院長制,都有中大校友鬧得起勁,大概中大如果保留番一九六三年嘅面貌與組織,四十四年不變,先至會冇人鬧!大約十年前,仲有一位中大校友喺新加坡報紙發表文章,指中大係野雞大學㖭。
飛機陳請睇跑馬之日(二月十日),左丁山去到第六場就拜拜,隔籬董事嘅一位客人,係退休高官,同左丁山握手,順便講吓副學士升學之道,佢話憑五十年工作經驗,知道學校名氣對學生前途好重要,副學士升大學,如力有所逮,一定要搵間有名氣嘅,佢話:「絕大部份大學生靠母校名氣而搵到第一份好工,一啲人以為大學會以佢為榮,未免自視過高。」咁又係,你估世界上大學畢業生之中,有好多個愛因斯坦或者戴卓爾夫人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