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銀行不斷大送禮品硬銷網上銀行服務,但消費者委員會的調查發現,問題出現時部份銀行「闊佬懶理」,就算是銀行系統故障,近半表明不會賠償客戶,三成銀行就算報錯股票價格等資訊也不負責。有立法會議員狠批該等銀行不負責任,「離晒大譜」。 記者:翁煜雄、羅少玲、趙燕婷
最新一期《選擇》月刊公布的調查共獲17間銀行回覆,但無列明銀行名稱。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郭琳廣稱,個人網上理財戶口賬戶由01年的110萬個,增至去年中的360萬個,但隨之而起的問題也增多。調查發現,網上銀行系統若發生故障,近半銀行稱不會對客戶的金錢損失作賠償,其餘就算聲稱視乎不同情況安排,也沒明確表示會否賠償。
報錯股價亦不負責
虛假銀行網站林立,若消費者不慎登入而損失,18%銀行表明不會對此承擔責任或賠償,53%會按照個別情況處理,只有29%稱若事故由銀行疏忽所致,客戶便不須負責。網上銀行多提供「全天候」股票等快訊,但曾發生資訊未及時更新而「報錯價」,但調查顯示,銀行一般不會為此負責,客戶只好「硬食」。
「免責聲明」也似成為銀行「免死金牌」,調查顯示銀行普遍藉此聲明卸除對客戶損失的法律責任,但郭琳廣提醒,《管制免責條款條例》規定任何人不得藉合約條款卸除或局限自己因疏忽而引致的法律責任,故消費者仍可向銀行追究法律責任。
該會也批評,網上銀行合約條款多用法律名詞及艱深用語,消費者較難理解。面對種種風險,他提醒消費者仍須小心考慮才決定使用網上銀行服務,又呼籲不要使用公共電腦進行投資活動,以免密碼外洩。
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部份銀行連「自己個系統壞咗」,都不肯賠償受損客戶,十分離譜。互聯網協會主席莫乃光稱,建議銀行公開賠償承諾,可增加市民對網上交易的信心,對網上銀行發展也有利。
查詢銀行均無回應
網友「LessIsMore2」在香港討論區指出,在某銀行網站買賣股票,卻因系統出現問題「冇咗成皮嘢(一萬元)」。曾在銀行工作的網友「語錄」說,大客有損失,銀行都會「啃咗佢」:「如果你只是蝦毛仔,就睬你都儍!」
本報致電多間銀行均無回應。金融管理局稱,網上銀行系統故障或保安事故而導致客戶損失的賠償問題,是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事宜,但客戶若有實據證明是因網上銀行故障所致,銀行須調查事件並設法解決,包括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