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死的,人卻是活的。
昨日談到,「做了下級應做的事」等於自動貶職,但為何現實中仍大不乏人去「自動貶職」?那就得先看看這樣做背後的動機。
一間公司就好比一個團隊,假如團隊內全是無能下屬,那答案簡單不過。撇開這點,思哲知道,事實上大部份企管人之所以甘於「自動貶職」,似乎離不開幾個原因:
1.認為與下屬能力無關,只是工作量實在增加至近乎他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2.不信任下屬的能力;
3.刻意將工作攬上身,讓自己在公司內顯得更重要;
思哲相信,本港大部份「做了下級應做的事」的企管人,大都是因為第一點而「落場」,除了因為自己是團隊的負責人,要承擔最終責任外,和下屬並肩作戰,其實也是直截了當以行動激勵士氣、榮辱與共的表現。三國的劉備雖然是Delegation的天才,畢竟有時也得御駕親征,箇中原因明顯不過。
養成「馬首是瞻」惰性
可是,假如企管人心存第二和第三點的心態,很多時卻會對公司造成傷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是不信任下屬的能力,卻不肯開除他,那有問題的又豈只是無能下屬?連基本的Delegation也做不好的企管人,不是公司負資產又是甚麼?孫權用人不疑,破格起用年輕的陸遜任主帥全權迎戰蜀軍,最終成功將關羽殺敗。又一用人之道的好例子。
至於那些每事都愛插手的企管人,表面看似對公司全情投入,實質卻很易拖低公司的效率。試想想,下屬見上司每事都插手,兼且意見多多,日子一久,他們便容易養成一種「馬首是瞻」的惰性,開始每事都學會「尊重」上司的意見,最終不淪為YesMan才怪,到時又可以有甚麼創意可言,公司的前途更是不問可知。當年孫吳之亡,正是多虧有諸葛恪這類的企管人。
這是狗年最後一篇隨筆,廢話連篇之後,在此恭祝各位來年賺大錢,還有豬年要記得,師奶咪得失。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