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學者」疾呼:「目前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高等教育學府所追求的「國際化」,均以歐美大學為師,並以研究能獲歐美標準認同為榮(如按刊於西方學術期刊的論文數目作為衡量大學教員研究能力的主要標準)。其實,『國際化』並不完全等同「歐美化」。知識無國界,『國際化』並非以西方某些國家的準則或任何一個單元標準「一統』全球……」
以上華文,為求存真,文句不經修改,首先,非常謝謝您的耐性,看完這一段,還沒有把閣下尊貴的視線從本欄移開而收看隔籬。
這段學院華文的謬誤在哪裏?在於中國式的假大空。大學「國際化」,當然是以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為師,這幾位「學者」,其今日頂戴的博士碩士銜,不妨公布,看看都是英美與殖民地時代的港大和中大學位,還是其中有一個,畢業於仰光大學數學系,或寮國永珍大學的牙醫學系?
中國由洋務運動至今日中國政府,所追求的「國際化」即是物質的「歐美化」。諾貝爾獎、蕭邦音樂獎、國際奧林匹克獎,還有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都是「歐美」的標準,看看一個炎黃子孫捧了以上的一個獎,全球華文傳媒那副敲鑼打鼓眉開眼笑的歡欣表情就知道,這批「學者」連同他們的子女領着津貼去「外國留學」的大方向,他們沒有秉持「學術良心」講真話。
學術論文,以歐美標準的西洋學刊,而不是青海西寧大學、新疆烏魯木齊大學、河南洛陽大學的華文簡體字學刊為認可之標準,因為普世皆知,一篇科學論文刊登在英國的《刺針》雜誌或普林斯頓的人類學季刊,這兩份刊物的總編輯,先收受了閣下的紅包、交換對論文的文法和差不多先生式錯誤之放水大行動,比起銀川和洛陽那兩家,機會率低很多。換言之,「信譽」兩字,在人類可見的將來,仍建築在倫敦標準、紐約標準、柏林和東京標準,而不是銀川洛陽什麼的標準之上。
以上陳述,純屬客觀,不涉感情,且有數據為證。「國際化」不是依據歐美的標準,難道是跟隨平壤和金邊的標準?連章子怡周潤發之類,也是先經「國際化」,也就是「歐美化」的增值,回頭華文地區,才膽敢開口叫價三五百萬美元的片酬,叫他們到盧旺達和津巴布韋拍幾年電影回來試試看?
「學者」不是什麼政黨和議員,不要吹水講自己也不相信的鬼話。在閣下的學系,招請兩個馬尼拉大學的博士生來當助教給我們看看,把你們的子女從英美的寄宿學校撤回來,送去齊齊哈爾或海南島,再告訴我們什麼叫「國際化」,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