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窄股份買賣差價的爭論,暫告一段落。港交所(388)昨日召開董事會,商討是否進一步縮窄0.25至2元股份的買賣差價,在只有1名出席董事反對下,會議決定維持現行股份買賣差價不變,不會推行下一階段的收窄建議。證券界普遍歡迎,作為投資者代表的港交所董事DavidWebb則感到失望。
【本報訊】港交所05年7月實施第一階段收窄差價,涉及30元以上的股份,去年2月原本決定,於7月落實第二階段收窄差價,全面擴至0.25至20元的股份。但在經紀業界反對下,港交所作出讓步,將第二階段再分兩期實施,去年7月首期只收窄範圍局限於股價2元以上的股份,半年檢討會否再全面收窄0.25至2元的股份差價。昨日的會議結果反映港交所最終讓步。
縮差價減低波幅成交
中小經紀界一直指港交所推行收窄差價,只對大型外資行有利,因有助他們減低套戥成本,但會影響中小經紀行,因會減低即日鮮散戶的買賣意欲,主要由於收窄差價後,即日買賣成本變相增加。今次港交所讓步,相信是由於細價股並非大行的主要買賣對象,他們對暫停再收窄差價不會有太大異議。
據本報的統計,自去年7月24日起,港交所將股價2至10元的股份買賣差價縮窄後,部份成交活躍的股份確受影響。以建行(939)為例,自收窄差價後,首周每日高低位差距平均為3.4仙,較實施前一周的平均6仙,大幅急挫43%,即使隨後單日波幅擴大,整月的單日股價高低相距平均仍只有4.8仙,較對上月份的6.9仙仍跌三成。成交量方面,措施實施後首周每日平均成交急速萎縮至1.76億股,較實施前四星期的3.9億股,大跌55%,隨後其成交量亦較之前縮減。
可吸引即日鮮買賣
譚紹興指出,證券界反對進一步縮窄差價,甚至要求恢復2至10元的差價,主要因為買賣雙方均較以往傾向以現價掃貨或沽出,變相令市場深度減少,有時甚至要十幾個價位才能完成買賣盤,容易出現狂掃及恐慌感。另一投資銀行界人士稱,用舊差價買賣,大戶較易掛滿牌製造旺場氣氛,從而吸引即日鮮入市買賣。兩人均認為,縮窄差價後即日鮮交投有所縮減,從而影響業界生意。
證券經紀業協會主席艾秉禮希望,港交所能觀察一個股市升跌周期後,再對現行價差作出檢討。至於昨日二三線股買賣活躍,他認為只是大家覺得港交所的決定對市場無損而已。代表經紀的港交所董事李君豪對結果表示高興,指已平衡多方面利益,他指現時市場氣氛好,成交增加,並不適合此時再作改動。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別議員詹培忠則認為結果屬各讓一步,他樂意接受,相信買賣差價爭拗已告一段落。但DavidWebb則認為,已實施的計劃應該繼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