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的別墅 - 陶傑

領袖的別墅 - 陶傑

候選人喜歡巡區,以為巡得多了,就是親民。
不錯,包包餃子、抱抱孩子,會得到山呼萬歲的蟻民受寵幸的好感,但領袖形象,九淺一深,有時也要玩點神秘。
希特拉當權時,在柏林辦公,但喜歡一個人獨處。決策的地方,在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麓。他還沒發迹的時候,在山下一個叫奧伯索斯堡的村莊混過幾年,當了領袖之後,就在那裏買下一座房子,屋裏鋪了厚地毯,還有豪華的大沙發和壁爐,跟華格納作曲時的環境一樣奢華。
別墅的田園風景,沒有洗滌主人的心胸,希特拉在那裏才決定清洗猶太人和侵略蘇聯。後來,這座村莊變成德國平民參觀的熱點。領袖在山頭別墅的樓房裏辦公,千百遊人靜靜地排隊像朝聖一樣,登上石級,在花園外瞻望屋裏的統帥,希特拉喜歡這種高在雲端的感覺。
殖民地時代,港督在春天也開放港督府讓市民參觀,市民只可以在花園閒逛,賞賞杜鵑花,在「親民」之間,其實別有一條帝苑與民間的界線。這一招,從德國學過來,火候剛剛好。
擁有一座遠離市囂的村居,港督還有一座別墅在粉嶺。從麥理浩到彭定康,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讓市民知道,周末他乘直升機到粉嶺別墅休假,領袖的「親民」,是相對的,要先令平民翹首仰望他,在雲影裏尋找他,然後他從天國的階梯走下來,與他們握手,令他們感嘆而感激:這是一位下凡的天使。
邱吉爾在鄉間根德郡也有一座別墅,他自己花了五千鎊從他表哥手上買下的。雖然是貴族之後,邱吉爾中年之後相當窮困,家裏的水費和電費也時時交不起──因為邱吉爾不會投胎,如果他生在遠東,整個國家的石油和煤鐵都可以是他一家人的私產──邱吉爾買了一座村屋,自己還花了兩千鎊裝修,他在這裏讀書寫作。雖然有點破落和拮据,但邱吉爾還要維持一點大府第的氣派,絕對不是充面子,而是一點點領袖學,以及對生活樂趣真誠的追求。
美國的布殊也常常回到德州的牧場度假,總統還有大衞營。民主不是純粹「親民」之簡單,內有許多豐富的層次。香港九年來的兩位頭頭,一個堅持不住進港督府,只住在鬧市半山的大廈,不倫不類是領袖形象學的無知。另一位真的平民出身,訴諸「打工仔」之親切,他無法令平民仰望。只能先令人仰望,才從階梯上走下來,如同一個大明星在舞台的出場,最後她接受觀眾的獻花、握手、獻吻。管得好一個城市,靠的只是這一點點心理學的魔法,很複雜嗎?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