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馬 - 邁克

刺 馬 - 邁克

這一齣,才是真真正正的《刺馬》。
《Equus》作者PeterShaffer,靈感來自真人真事,寫在馬槽當差的少年忽然發狂,以利器刺盲六匹馬的眼睛,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劇作之一。全劇從心理醫生角度切入,對美醜善惡的着墨有點令人想起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舞台劇七十年代初公演轟動一時,旋即搬上銀幕,由李察波頓掛頭牌,三十多年後哈利仔處男下海解甲上陣的角色,當年由一個叫PeterFirth的新秀擔任。此人出身舞台活躍電視,被有搜集帥哥嗜好的意大利導演齊菲里尼看中,提攜演出以聖芳濟事蹟為藍本的電影《日兄月妹》,《馬》之後回歸電視,唯一留存記憶的銀幕角色,是波蘭斯基《黛絲姑娘》的初戀情人。
這齣戲我個人最深刻的版本,不是電影版也不是專業舞台版,而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戲劇系的習作版。每學期臨近放假,學生都要排戲交功課,在校園的小舞台初試啼聲。因為是業餘演出,不收入場費,那幾年我天天蹲在太平洋電影圖書館惡補電影,遇到學生登台演戲,總興高釆烈捧場。大概為美國口音自慚形穢,不大敢碰偉大的莎士比亞,通常不是易卜生就是契訶夫,偶爾也演希臘悲劇。似乎特別鍾愛尤金奧尼爾,《長路迢迢夜漫漫》緊接《哀悼成為伊蕾特拉》,看得人昏昏欲睡。《馬》令人精神一振,除了因為是墨迹猶鮮的新戲,比較有貼身感,也因為大鄉里出城,沒見過慳家的演員省下服裝費,赤條條在台上為藝術奔馳。那與上寫生課畫人體完全不同,斷章取義借用張愛玲的形容,「一寸寸都是活的」,教人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