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借此鄭重聲明:我只是崇尚自然規律,並不是奉行天體的狂人。至於當日參與這「拍攝勾當」,完全是我父親一廂情願下才發生。
將我童稚的身軀帶到影樓,剝我光豬如生雞祭品般擺上那張藤製的飛碟櫈,任由擺布。拍攝過後落得痛哭收場,幸好還有瑞士糖聊作補償,可惜打後童年陰影,卻揮之不去。
近年朋輩間以擁有歐美名師設計的DesignerChair為榮,動輒三、五千元,甚至近萬元才購得心頭好,視作等閒,閒時互相吹噓一下品味時尚;反觀自己心目中的那張土炮DesignerChair──飛碟櫈,頓感卑微,然則加上一份童年回憶,與數十年的時間洗禮,飛碟櫈的至尊地位,更是不可動搖。
飛碟櫈的外形簡潔美觀、堅固耐用,更擁有現今追求的人體工學(Ergonomics)設計,完全是香港工業史上劃時代的經典。藤器業在香港歷史悠久,但只停留於一般民間傳統日用的工具上,如藤籃、藤箱等粗糙的製成品,完全談不上甚麼美學和設計。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手工藝仍是主流,本地仍未有專業的設計師,產品多見抄襲外國設計,加工改頭換面而已,因此上自老闆,下至前線熟手技工,當積聚多年經驗,加上靈機一觸,間中仍能設計出本地市場需求的貨品。
陳健輝從父親陳展青接手九龍藤器公司後,着手於設計新穎藤器;於1950年,以糅合東南亞編織手法加上平價的生鐵枝製成的圓形扶手椅。瞬間成為本地大街小巷,姨媽姑姐的座椅,更為其公司成功開拓了海外市場,受歡迎程度,一時無兩。往後發展出的染藤技術,圖案織花等變化多端的式樣,任君選擇,六十年代,用上防水耐用的包膠色條更為飛碟櫈帶來豐富多彩的變奏,A貨B貨隨處皆見。
「啲細路坐上去,好定又安全等影相,呢張櫈就最啱㗎!」一位影樓老闆話當年,怪不得飛碟櫈成了「BB、影樓、飛碟櫈」黃金組合的指定道具。為了襯托這張經典中的經典,HongKongDesignerChair,我輩當年剝清光瞓身所作的小小犧牲,是何等有價值呢!
羅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