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敲鑼打鼓,拚了吃奶的力氣,推動「通識教育」,但「通識教育」沒有範圍,沒有課程,一干教師官員,像一堆螞蚱一樣胡跳亂蹦,把時事、基本法、交通、政治,胡亂堆塞。
大方向已經大錯特錯。通識根本不是一門「教育」。
什麼叫通識?不是考學生的IQ,而是發掘學生的QI,QI是近年英語世界的一個新詞彙。中港台的文化買辦和評論人們,趕緊抄錄這個新名堂吧:QI,是「真有趣」(QuiteInteresting)的簡稱。通識教育,不是由教師再往中國小孩的腦袋裏填塞一大堆天文地理、社會歷史的硬資料,而是讓小孩主動產生對天地萬物的奇趣:已經知道的星空,比起尚未可知的宇宙,當然是尚未可知的那一片空茫更加引人入勝。通識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魔法,令小孩主動拿起望遠鏡,自己尋找一切他自己「尚未可知」的知識玄空。
QI的這個Q字,就是玄機所在。Quite是一個很謙卑的字眼:Thisguyisquitewell-learned──這家伙相當博學;Itwasquiteaninterestingmeeting──那一次見面,相當有趣,一個Quite字,就叫人豎起耳朵、兩眼發光,抖擻精神,緊攏過來想探聽究竟。
培養一個孩子的QI,是首先令他在知識的海洋邊緣感到渺小和謙卑;其次,對一切他沒聽過的人和事,感到無窮的好奇。例如,在地圖上,忽然發現一個叫卓姆福(Chelmsford)的地方,所知道的,是這是英國倫敦附近的某普通城鎮。
然而一個QI的學生,在半小時內,他會主動搜尋到以下事實:一、十三世紀,這裏曾經是英國的首都,為期一星期。二、無線電大師馬可尼──不錯,廣播道側鄰的馬可尼道,就是以這位發明家為名的──在這個小鎮第一次轉播一場音樂會成功了。這些小知識,會考課程都不包括,知道了,也不會令閣下「搵一份工」的起薪點增加二百元,但多知道一點點,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人情味的奇趣。It'squiteinteresting,這是福爾摩斯拿着放大鏡時脫口而出的一句,破了一宗案,福爾摩斯多賺了幾元錢,多長了幾両肉?他不為這些,只為了好奇。
但中國是一個反通識的社會,教育變成「灌輸」,只有「授課」(Teaching),並無「啓導」(Enlightening)。彭定康來香港,他出身的Bath,只知道是一個城市,沒有興趣了解這個Bath的一切。功課繁忙,搵食緊張,那麼多無關痛癢的資料,變成負擔,知道來做什麼?這是香港再過五百年也不可能實現「通識教育」的,死了這條心吧,省點資源,寫作人要說真話,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