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金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中國法制研究計劃研究員
十一月秋高氣爽,趁出席中國國際經濟法黃山年會之便,兩天內兩登黃山,目的在於證實千古讚語「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論斷,是否名副其實。可惜,黃山歸來之後,更堅定筆者的信念,決定顛覆這句名言,還黃山本來面目,以增強「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地位。
筆者理解「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含意十分單純,就是解讀這句話的意思是:黃山是中國第一名山,看完黃山之後,就不必再看什麼山了。是不是如此觀感,只要遊過泰山、華山、峨嵋山,甚至是張家界,就會認為泰山還是中國第一名山,高聳雄偉,歷史悠久、文物豐富;華山險峻、峨嵋秀麗、衡山煙雲、廬山飛瀑,諸山各具特色,雖黃山兼而有之,但泰山還是佔天時地利、人傑地靈的中國第一高山,無可倫比。
顛覆「黃山歸來不看嶽」之譽,並不說明黃山就不值得去遊了。只是遊黃山,有兩種心態或方式:一種是走馬觀花,以凡夫俗子的心態登黃山,看奇景,賞風光,可稱之為「眼遊」;一種是遊山玩水,以方家旅行者的追求、去探索黃山一石一木、一寺一觀的心靈啓發,情感融合、心境交流,可稱之為「心遊」。
如果抱着第一種心態登黃山,眼前看到的盡是怪石奇松,鬼斧神工,雄奇瑰麗,似天然畫卷。黃山由於在幾億年前尚是一片大海,幾經地殼變動,造山崛起等運動,突出地面,形成峰林如削,直插青天,構成今日以蓮花峰、天都峰、始信峰為主脈的三組海拔千米以上頂巒峭岩。其實,整個黃山一共擁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三十六水源,二十四溪流、十八個洞穴。遊黃山,就是在這些峰巒之間歷險跋涉爬登,有時驚心,有時動魄,以考驗遊人的定力和意志。
其中天都峰最險要,絕頂為青龍脊,寬僅一尺、長逾二尋、崖岸險絕、壁裂千仞、小徑難爬。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抗戰時爬上去,下山後即發願籌資修鐵欄,迄今仍少人敢冒險。爬始信峰才能看到黃山之奇,始信峰三面臨壑、背北而南,從絕壑突起,兩岸中罅、下陷無地、鬼斧神工。就在最危險處,架着一塊小石樑、名渡仙橋,中有接引松為扶手,俯瞰懸巖萬丈深。一說要到始信峰,才會相信天下有此奇峰。一說只有登上始信峰,才能看到猴子、松鼠、五色雀鳥,各種動物的出現,始信黃山之奇。至於蓮花峰、石蕊中尊、千葉簇簇,如瓣並崎,諸山皆及肩而止,無敢爭高者,而徑尤窈窕。可惜近日封山,不得一遊。
除了這三座山脈的峰巒層叠之外,黃山的怪石奇多,其形神似,有的如鼠躍天都峰,有的如魚戲蓮舟千尺隙、還有太公垂釣一竿缺、姊妺放羊並肩列、金雞兩翅拍、石鼠望明月、關公擋曹賊、觀音打坐、仙人對弈、五個石人等。詩人易君左曾二歌黃山奇石:或畫其形像其迹,或慕其色利其澤,或仰其品慕其格,或喻其事依其則。
談到黃山怪石,不得不提「夢筆生花」。據說唐朝詩人李白少時夢遊黃山,見松海中有一支巨大毛筆幹聳出雲表,一朵豔麗松花在筆端開放,便伸手去拿,醒來原是夜宵一夢。晚年落難,投靠族叔安徽當塗縣令李陽冰。一日遊黃山,竟見到少時夢中生花妙筆如此一模一樣。如今,在黃山這一座三百尺直徑孤然挺立、上下筆直的石筍,宛如筆管直指蒼天,在筆尖上長着一株松樹,正是夢筆生花奇景,不能不看。
入黃山,除觀賞奇石之外,還得兼顧松樹,黃山奇松千萬株,形狀各異。由於黃山是由花崗岩形成,奇石突兀,松樹大都從岩崖縫中茁長,其間不需泥土,樹根分泌酸性物質、溶解岩中含鉀礦物質,雷雨過後,濕氣濃重,氮氣變成氧氣、滋養松樹,百年古松,比比皆是。
黃山松盤屈多姿、針短而粗、枝幹如鐵、因物像形、隨態呼名、株株皆可入詩入畫,故黃山名松特多,起名獨特,如小心坡把門松,東海門獨立松,百步雲橋的蒲團松、始信峰接引松、獅子林五龍松、西海門連理松、三清涼台的麒麟松等,松濤千壑、松石結為一體,尤其文殊院前的迎客松最為有名。遊人都必到開山僧普門和尚修建的文殊院這一黃山第一勝地盤桓,並在好像是傾身迎客的迎客松下拍照留念。
遊黃山除全年可見到怪石奇松之外,不同季節可欣賞到雲海和冬雪。古人曰黃山有「海」,原來實際是指前海、北海、西海、中海、後海五海而言,其實是指登高峯俯瞰腳底下的那些山峯飄緲於雲海之中的雲海,堪與瀚海、草海齊名。第一部黃山志《黃海》說:黃山自古雲成海。清康熙曾題一匾額:黃海天都。至於冬雪和溫泉,也是黃山特色,據說溫泉含碳酸鹽,可飲可浴,對皮膚病、風濕病、舒展血管,乃至鎮疼有療效,相傳始祖軒轅黃帝曾偕同容成子浮丘公煉丹於此。軒轅還在溫泉沐浴七日,皺紋清除、白髮變黑,後來升了天。古人曰: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沙一道泉。
寫了這麼多,僅是對一般遊人登黃山的「眼」遊,所看到的盡是奇石、怪松、無山不石,無石不松,很是賞心悅目,已盡一日之遊興,可能已精疲力竭,口亁腹飢,急忙趕回酒店洗澡、飽食一餐,一覺睡到天光。
但是,筆者不作這種感官外觀之遊,而喜歡作「心」遊。例如,在登上黃山之前,筆者搜集了不少黃山的旅遊資料,舉凡黃山的地理歷史、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傳說史實,把黃山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裝在頭腦中,然後帶一份旅遊地圖,按圖索驥地上山,並請一位導遊沿途講解,以便對黃山作一次心遊。
結果筆者兩上黃山的收穫十分豐富。例如,筆者從黃山的形成、奇石古岩的雄姿,以及古勁頑強樹松的形貌挺拔,軒昂蒼鬱的氣概,體會到做人的正直和剛氣,人品的偉岸和性格的豁達之重要性。
例如,了解到軒轅黃帝與眾仙遊山、開山僧普門和尚的造庵、唐明皇李隆基將黟山改名為黃山、李白的夢見和親見夢筆生花、徐霞客的強登天都峰、曹阮等仙人的入山修煉,賈島的詩詠溫泉以及諸多古今詩人墨客的歌頌黃山,盡顯出人們之寄意於山水,忘情於川河的無比真摯的心靈。
例如,遠觀夢筆生花、近看鼠躍天都峰,目睹太公垂釣,散見仙人對弈、觀音打坐,姊妹放羊等近形神似怪石,以及眺望迎客、接引、蒲團、連理等古松,雖是靜物無心,但人們則賦予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的姿態心緒,使遊人倍感神趣,心靈感應俱深。
總之,黃山歸來,筆者好像歷經一次知識精神洗禮,感受天地河山萬物的熏陶、鍛煉了體魄、光潔了心神、昇華了靈魂、精神爽利、意氣風發、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
筆者誠然顛覆了「黃山歸來不看嶽」,但還是肯定黃山是一座奇山,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