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是陳子善教授的同鄉,《廸昔辰光格上海》這個書名,想你會摸不着頭腦。「廸昔辰光」是滬語,說的是「那個時候」。這是一個老上海戀戀家園的心影錄。集內文字緣起於《東方早報》一個叫「上海羅生門」的專欄,一周五篇,五個人輪流執筆。陳子善以此心懷鄉土,寄意桑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春申舊事奔流眼底。
懷舊轉眼成追憶。追憶有時跟憑弔分不開來。聖瑪利亞(St.Mary'sHall)是上海早期的教會女子中學,數度遷移,最後在白利南路(現在的長寧路)建了新址。今天的東華大學長寧校區,就座在這裏。張愛玲初中和高中都是在這裏唸的。
陳子善因張愛玲才想到St.Mary'sHall的存在。他曾多次在那裏訪尋張小姐的足跡,喜見校園建築如小教堂仍然存在。我們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身處校區之中,春風拂面,『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彷彿時光倒流,少女張愛玲真的會從教室向你走來。」
〈聖瑪利亞女校〉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2月25日。作者每次走訪「春風拂面」的校園時,就擔心這些房子有朝一日會被無情的推土機鏟平。張愛玲應是聖瑪利亞女校最知名的校友。陳教授滿以為在朝袞袞諸公中會有「張迷」,因念舊情把St.Mary'sHall列為歷史文物保存。誰料「無情的事實卻是再過三個月,這所有紀念和保存價值的教會女中原址真的要從上海地圖上永遠消失了。」此文見報時距今已兩年。聖瑪利亞女校如今塵埃落定。張迷要一睹她母校當年的風貌,只有看照片憑弔了。
陳子善筆下的舊上海,風雨故人情,有些篇章,香港人在「後天星」時期的今天讀來別有一番滋味。他在〈重繪文學上海的地圖〉說到自己原有「夢想」,要發奮繪製文學上海的詳盡地圖,「展示上海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這個鴻圖大計,想是因一次英倫遊引發出來的。原來英國的皇家藝術協會1867年為了紀念拜倫,在倫敦詩人出生的哈爾斯街嵌裝了一面文化名人的藍徽章。這傳統一直留存下來。今天單是倫敦一地的街頭,已嵌裝了七百多面藍徽章。陳教授說上海的文化雖然不如倫敦悠久,但也有百年歷史了。接着他列出長長的一個新文學名人榜,他們都是在上海居住過、在上海文壇「大展身手」過的。魯迅、巴金、茅盾、胡適、徐志摩、郁達夫、錢鍾書外,當然還有張愛玲。
上海在加速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前提下,若要把這些名人故居一一保存下來,哪有空間起高樓、宴賓客?難怪陳教授自己也說繪製上世紀至今的文學上海詳盡地圖,僅是他個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