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過節,還未到赤口,我家就有口角。以往盡量跟朋友出埠避年,免得霎氣。原來家家同樣有這樣難念的經,家庭福利會的求助電話,逢過年前後就會急升,小夫妻爭執,未能床頭打架床尾和,惟有向專業團體求助。爭執的起端,雞毛蒜皮得交關,從利是幾多錢一封,到拜年的先後次序都有得拗。別以為女人是始作俑者,小器男更小心眼,向家福會投訴「她送名貴禮物給娘家,但預備送給我家人的,卻是朋友送來的二手嘢。」沒辦法,兩個家庭組合吃的米就算一樣,也能養出不一樣的個人品性。團年只能團坐着吃一頓口是心非的飯菜,真正團結的心,是很難在過年的傳統習俗聚會裏開發出來的。現代人工作已經忙昏了,年終只想小休,吵鬧無益,忍讓也不是辦法。我見過不少夫妻,早就達至各自精采的境界,團年不必度期遷就,只跟自家那邊團;利是也是派自己那一份,利是封是夫婦兩邊不同樣式的,金額自然易於識別。這樣好像見外些,卻省了是非口舌,真正能過一個耳根清靜的太平年。
家有小霸王以後,我的避年計劃暫且擱置,到他懂事些少,希望身邊那批還未成家的老好友依然明哲保身,沒遭家務年事纏身,我們又再相約避年去。帶住孩子往偏遠地方跑,讓他避開春節的煩囂,從小教曉他碧海浮雲,比大紅大金的利是錢矜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