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幣90%的源頭在廣東」。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馬經指出,廣東現在是製販假幣犯罪高發區,僅去年,全省共收繳5.4億元假人民幣,較前年同期增加兩成。與此同時,偽鈔集團逐漸將假幣轉向低面額的人民幣,部份地區的1元假硬幣大增。他警告假幣問題已影響到了廣東的金融信譽並影響民生和社會穩定。
廣東假人民幣氾濫,令流入香港的機會相對大增。據香港保安局前日透露,本港警方去年下半年撿獲的偽鈔數量,比前年同期下降63%,但撿獲的假人民幣卻上升7%,警方估計,這與本港人民幣流通量增加有關。
廣州《信息時報》引述馬經稱,廣東去年破獲1,000萬以上的假幣案達12宗,警方收繳的假幣佔全國公安系統的八成。目前,廣東的假幣製作窩點仍集中在汕頭、汕尾和揭陽等粵東地區,但有向周邊地區擴散的趨勢。
身兼廣東人大代表的馬經稱,廣東製販假幣犯罪的特點是,因群眾對大面額人民幣的警惕性和識別能力不斷提高,犯罪分子逐漸將作案目標轉向低面額的假人民幣,呈現大小面額假幣同樣氾濫。他稱,近期廣東個別地區假的硬幣比例有所增加,絕大部份都是1元面值,而且仿真度高,識別難度較大。而廣東部份地區有居民亦因拒收1元硬幣而經常發生磨擦。
人民銀行界責打擊不力
此外,假幣犯罪分子亦向集團化發展,分工更細緻。其作案手法已從原來單一、分散的個體作案向有組織、有分工的集團化、家族化方向發展;從原來的同地製造、製販合一,改向分段製造、製販分離的方向發展;從原來的隨身攜帶向客貨托運、專人押送方向發展。馬經批評地方法規對打擊假幣犯罪的力度不足,建議廣東省人大將反假貨幣工作列入今年專項監督內容,加強打擊假幣的力度,「受騙的大多是農民,被騙一次對他們來說損失很大!」他又建議,解決「假幣坑農」問題,應由政府牽頭加強宣傳,教育群眾正確認識假幣製造、流通的危害性。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