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城市興建大劇院成風,至少符合三大官場原則:其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江澤民的國家大劇院,就有市委書記們的地方大劇院;其二,「為官一方,留名一世。」越豪華、越大型的工程,越能顯示主政者的「面子」;其三,「要想富,立項目」,每個大型項目都是官員「創收」(創造收入)的良機。
「面子工程」有錢賺
中共前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向外賓獻唱意大利《我的太陽》等名曲,興建國家大劇院是其夢想之一。儘管法國建築師安德魯的「巨蛋」設計,一開始就被批評浪費大量空間、建材和能源,而且外形與北京古都風貌極不協調。但江澤民一意孤行,國家大劇院仍在2001年,即在他卸任中共總書記的前一年動工。
「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江澤民的「文藝愛好」,帶起內地城市爭建大劇院的熱潮。地方官員興建大劇院可謂一舉三得,既可討好領導人,又可新建「面子工程」,更重要的是,越大型的項目,官員獲取好處的機會越多。
大灑公帑的「面子工程」,往往成為官員中飽私囊、貪腐受賄的溫床,進而造成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的局面,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也傳出官員貪污事件。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因此被等同於貪污工程、受賄工程。各地的大劇院,日後若查出貪污事件,一點也不稀奇。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