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讚天父的聖歌、神父洪亮的祝福,與教徒的祈禱聲,在寬闊、全巖石構造的哥德式教堂內迴盪。這不是法國巴黎聖母院,而是位於廣州一德路近120年的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與它同樣「古老」的,還有教堂內資歷最深的譚天德神父。他昨日看着復修後重開的教堂說︰「重修後的教堂比以前更漂亮,我內心的喜悅比以前更大。」
聖心大教堂復修昨重開
石室聖心大教堂,除因其是亞洲最大的石結構教堂、全國重點保護建築而聞名外,它所承載的歷史與中西文化融合,才是它令人真正着迷的地方。教堂奠基於1863年,由法國人參照巴黎聖母院設計,歷時25年建成。教堂最初在基座兩邊分別放置來自羅馬與耶路撒冷的泥土,但其後因要挖防空洞,以致甚具象徵意義的泥土全部被鏟走。
而教堂內的四座大銅鐘,亦是當年由法國運來。教堂所使用的花崗石,則由九龍採鑿,經海運至廣州,教堂石室的名稱亦由此而來。但由於長期失修,教會於2004年,耗資2,400萬動工維修,昨日重開。
曾看着紅衞兵拆十字架
今年90歲的譚神父,自9歲開始就住在教堂。對他來講,教堂不但是他俗世裏的家,更是他整個人生宇宙。他與教堂一起經歷內戰、文革等動亂時期,但比起內戰,文革對教堂的破壞、教徒的打壓至今令他無法忘懷︰「石室的外圍以及鐘樓,全部都被破壞掉。一名紅衞兵自告奮勇要拆掉石室上的十字架,他拆完準備下來時,卻失足掉下來死了。」紅衞兵更強迫教徒在中午12時,陽光最猛、地面溫度最高時,迫他們赤腳遊街,走在瀝青鋪就的街道上。
譚神父說自己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教堂不但是教徒聚會的地方,更希望教會可以將天主的聲音傳播開。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