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不搞宏調的四大政治理由 - 李平

盡論中國:不搞宏調的四大政治理由 - 李平

內地去年經濟增長達10.7%,創下11年來最大增幅。一時間,宏觀調控重臨之聲不絕。只算經濟賬的話,也許胡錦濤、溫家寶應該勒令央行加息,但是,對於掌權者來說,精打細算的往往是政治賬。從內地的政治形勢來看,胡溫至少有四大理由不會強力推行宏調。

胡錦濤政績豈能不如江澤民

最重要的一條理由是:胡錦濤時代,政績豈能不如江澤民?內地迄今未能擺脫以經濟增長速度衡量政績的標準。去年各省市的經濟高速增長,正是為今年的換屆選舉備足籌碼。外界多認為未來五年是胡錦濤時代,甚至有臉皮厚者,稱今年為胡氏元年。既然如此,僅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是不夠的,否則胡氏元年的面子擱哪裏?
第二個理由:高層權鬥正酣,哪有空去理會諸侯的擴張?只有分出勝負,輸的一方才要被調控,高層也才有心思去調控。2002年中共舉行十六大,胡、溫在黨內排名躍升至第一和第四(排第二的是即將退休的江澤民,排第三的是後來出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吳邦國),當年經濟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更首次突破4萬億元,增幅達16.1%,分別高於上一年的7.3%和12.1%。

經濟增長放緩易變官迫民反

第三個理由:不是要建設和諧社會嗎?如今,全民瞓身炒股,強行宏調、壓抑股價,豈不是與股民為敵?上海、深圳股市上周重挫,市值蒸發了7,340億元人民幣。億萬股民還能承受幾個億的損失?前總理朱鎔基在2002年就因不堪壓力,被迫腰斬國有股減持計劃。
第四個理由,也是當局下不了重藥的、可能危及中共政權的理由:內地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就業問題突出,單單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有495萬,在經濟發展高速發展時,貧民還有機會搵食,就業矛盾還有機會被掩蓋,經濟增長一旦放緩,豈不是官迫民反?
就算胡溫可以不計較個人名利,從中國長遠發展出發再推宏調,但新政策能否推出、見效,還要看三月全國人大、政協會議的「民意」,或者說,端看胡溫能在會上說服多少兼具地方官員身份的人大代表。如果成功的話,就有可能如2004年般在4月推出宏調措施,至於成效嗎,還得走着瞧。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