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精神病康復者往往被人標籤,難以重新就業,若能有一個貼身的「職業教練」幫助,由從報章廣告中找工起,到準備和模擬面試,甚至解答工作上的種種難題,能令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率升至近八成。學者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與機構推動新概念的就業輔導。記者:梁洵瑜
理工大學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曾永康稱,全球精神病康復者就業率都很低,傳統職業復康只有一至兩成就業率,若協助他們在公開市場找工的輔助就業計劃則可升至約五成;配合社交技巧訓練和職業教練協助他們,就業率能升至78.8%,工作的任期也較長。
「教佢哋社交好重要」
曾永康在兩間非政府機構及三間日間醫院招募163名嚴重精神病人的康復者參與研究,隨機抽樣安排他們接受三種不同的就業輔導。接受綜合社交訓練的人士就業率最高,康復者多數從事清潔、速遞及辦公室助理,時薪20多元以上。
其中一名職業教練陳思敏是職業治療系畢業生兼碩士研究生。她稱,很多精神病康復者都沒有信心找工,「我哋會同佢都一齊搵工,去勞工處、一齊睇電紙,面試之前要教佢哋預備問題,模擬面試,等佢哋可學習點樣應對」,即使成功找到工作,還不時協助解決他們在工作時遇到的難題。
曾永康指出,「教佢哋社交好重要,佢哋可能病咗好多年,仲着住啲十幾年前嘅衫,去見工點會有人請?我哋由儀表到談吐都要教」。大多數的康復者都勤力工作,只可能因為溝通問題而被中途解僱。
能增強康復者自信心
他強調,提升精神病康復者就業率,能增強他們自信心,減少精神病復發。故政府不應只讓他們在庇護工場工作,要增加資源給機構推行這種新概念的就業輔導,已把有關研究結果提交衞生福利及食物局。